本報記者 梁現瑞 李淼 李龍俊 李欣憶 侯衝
1月20日,大寒。“8·8”九寨溝地震後的九寨溝縣漳扎鎮牙扎村,旅遊從業者種植的第一批冬草莓開始採摘。從災難中站起來的人們,開始轉型發展。
同一天,距離九寨溝近千公里的攀枝花,攀鋼釩鈦發佈業績預告,2017年公司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超8億元,7年來首次盈利。幾年前,這家公司遭遇“重創”:從2010年前後開始,鋼鐵産品市場經歷“斷崖式”下滑,整個集團一度虧損達數十億元。
地震震不垮,重壓擊不碎,涅槃歸來的九寨和攀鋼,濃縮四川奮發圖強的姿態。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攬,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的戰略定力,篤定向前,馳而不息,加快推進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
推進“兩個跨越”,奔向“一個願景”,突出品質和效益,建設經濟強省的目標始終不移
幾天前,全省經濟形勢新聞發佈會傳出暖意融融的訊息:2017年全省實現GDP36980.2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2個百分點,實現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增長加速。
不只增速企穩回升,經濟結構、動能結構及經濟效益同樣出現可喜變化:繼2016年,全省第三産業的比重首次超越第二産業後,2017年,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提高至49.7%;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升至54%,“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對增長貢獻率超過投資,動力結構明顯優化;41個行業大類中有34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去年前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0.4%,同比提高24.3%。與此同時,虧損企業較2016年減少115戶,虧損總額減少54%。
數據給人驚喜,也引人關注:四川,為什麼能?
幾年來的經濟發展並非一條坦途。其間,四川遭遇多重挑戰,既有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自然災害,也有新發展階段需直面的結構矛盾、要素約束……面對挑戰,有人悲觀,有人迷茫,“速度情結”有之,“換擋焦慮”有之,能否在複雜形勢下排除干擾,聚焦根本目標和主要矛盾發力,考驗的正是發展定力。
“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要堅持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重要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清醒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鮮明提出“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要徹底拋棄用舊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再現高增長的想法”。
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部署和總書記的要求,2013年,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兩個跨越”的奮鬥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同樣是這次全會,省委書記王東明明確:“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後發也要高點起步”。
這既是省委省政府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堅定轉型之舉,也是全面把握省情特徵,面對自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主動出擊的應變謀變之道。
堅定,是任憑時空變化,都能夠始終如一,一張藍圖繪到底。從2013年省委十屆三次全會首次提出,到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勾畫未來五年發展新藍圖,再到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面向長遠的“一個願景、兩個跨越、三大發展戰略、四項重點工程”戰略謀劃,建設經濟強省,始終是省委治蜀興川征程中矢志不渝的抉擇。
穩中求進,成為四川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穩在哪,進在何處?毫無疑問,就是結構調整要進,品質效益要進,創新驅動要進……
五年來,無論內外部形勢如何變化,省委抓經濟的方向不移。
堅定,是任憑宏觀經濟形勢如何嚴峻複雜,都能夠聚精會神,咬定青山不放鬆。2015年一季度,全省經濟增速下跌至7.4%,成為近年來的一個最低谷,穩增長形勢嚴峻。對此,有人暗自捏了一把汗:穩增長會不會讓調結構的腳步慢下來甚至停下來?
仿佛是一種回應。就在同一季度,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明確提出,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不減,速度不慢。
2016年,宏觀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但四川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淘汰落後産能,支援全省關閉煤礦169處、退出産能2303萬噸。去産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去增速。有人測算,四川GDP為此將降低1個百分點左右,但四川毫不猶豫。
背後的答案顯而易見:寧可犧牲一些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要把品質和效益提上去。
不斷調整豐富,是另一個意義上的堅定。2015年,省委首次對經濟強省畫像:“經濟總量大、經濟結構優、創新能力強、品質效益好。”之後,經濟強省內涵不斷豐富調整,從注入“開放程度深、市場機制活”,再到去年底豐富完善為“發展水準高、産業體系優、創新能力強、開放程度深、市場機制活、協調發展好”。六句話既是衡量的尺規,也是路徑和方法;既是總體要求,也是具體指導;既是繼承,也是開創。
定中求變,變中謀定。這,正是跨越發展的四川路徑。
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狠抓落實,在不斷補齊短板中實現轉型升級
2015年9月7日,四川過去五年發展歷程中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關於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四川被列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
鮮為人知的是四川入圍的過程,其中既離不開中央的關心,也包含著四川的積極爭取。
為什麼要爭取?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試驗區有怎樣的“含金量”?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按照中央的要求,是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為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
反觀四川實際,制約四川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一個關鍵短板,恰恰就是創新能力不強。而這,正是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突破的重點。
建設經濟強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以及隨後全面創新改革被上升為全省“一號工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解決産業體系不優,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和品質提升行動,做大做強“雙七雙五”産業,打造更多百億企業、千億産業、萬億集群。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一大批“四川造”産品和本土品牌走向前沿。五年來,我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超過4萬億元,增加1萬億元以上。
——解決開放程度不深,以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為抓手,建通道、搭平臺、改體制、推項目,多管齊下。截至目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開通國際(地區)航線達104條,四川與全球的聯繫日益緊密。
——解決市場機制不活,大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權,實施“放管服”改革,全面推進清單管理,進一步加強行政權力運作監管,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使市場活而不亂促進新經濟健康發展。
——解決協調發展不好,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支援成都市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支援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經濟區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撐的區域經濟板塊,同時下大氣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夯實底部基礎。五年來,多點多極競相發展態勢總體形成,四川經濟總量過千億的市(州)增至16個。
編制完成《四川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四川省城鎮體系規劃(2014-2030年)》,實施“百鎮行動計劃”和“百萬安居工程建設行動”……率先全面放開戶籍限制、率先啟動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四川繼續走在全國前列。五年來,百萬人口大城市新增4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0.4%、年均提高1.38%。
一步接一步,一招接一招,精準發力,系統補短。
建設經濟強省,把省委省政府的戰略規劃變為現實,不僅要“瞄準”,更要“做實”。
五年來,推進經濟強省建設,抓落實是不變的主題之一:突出穩定增長抓落實,突出“一號工程”抓落實,突出“頭等大事”抓落實,突出綠色發展抓落實,統籌區域發展抓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抓落實……
如何抓落實?在具體化中抓落實。四川連續實施“項目年”部署,將宏大戰略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作為經濟工作中提綱挈領的重要抓手。
如何抓落實?在制度化中抓落實。還是以“項目年”為例,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工作方案,建立常態化的領導聯繫督導重點項目機制,省領導每年實地調研督促聯繫點重點項目不少於兩次,每次不少於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