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念:人民至上
連通黨心民心 凝聚重建合力
10月9日,星期一,背上小書包,6歲的駱俊誠稚氣未脫,卻有了學生模樣。他想告訴“習爺爺”,長大要做消防員。
2013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蘆山,在震後安置群眾的蘆山縣體育館,他捧著駱俊誠的小臉蛋輕輕親吻的畫面,感動了無數人。
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龍門鄉青龍場村民朱國清難以忘記,那一天,總書記走進他家的帳篷,關懷細緻入微:“住著熱不熱,下雨的時候滲水不,帳篷外的路溝排水如何……” 成都空軍第九工程總隊的王永林永遠記得,自己搭建活動板房時,習近平總書記的一連串追問:地板抬高了幾釐米?板房屋頂是什麼材料?中間有沒有防潮防水的隔層?“總書記心真細!”
龍門鄉退休女教師張光蘭也永遠記得,在烈日下慰問群眾時,總書記身上那件汗濕的淺藍色襯衣。“真想撐傘給他擋一擋太陽!”
總書記勉勵鄉親們,在過渡安置期間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同時主動想辦法、出主意,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
“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習近平總書記此後對蘆山災後恢復重建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一系列批示,始終強調“以人為本”。
在人民至上理念指引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從災區人民的需要出發,把群眾最需要、最急迫、最關心的民生重建擺在優先位置。
震後20多天,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蘆山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 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決定》,莊嚴承諾:“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
震後一個月,四川成立由省委書記王東明任主任的省災後重建委員會,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指揮體系。王東明指出,必須自覺站在體現黨治國理政能力和水準的高度,把做好重建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務,積極探索,更好地擔負起主體責任。
駱俊誠的家在震中龍門鄉。包括龍門鄉在內,到2014年底,雅安全市78792戶農房重建已全面完成。震後第二個春節,85%以上的農戶在新家過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新年。住房重建快於其他重建,穩定了民心和大局,更凝聚了重建合力。
“哪危險多、哪困難大、哪有群眾需要,哪就有共産黨員的身影、哪就有共産黨人的奮鬥。”這是總書記的要求,也是四川省委及災區黨組織和共産黨員工作的指引。
參與過汶川災後重建的黨員幹部來了,懂經濟擅抓發展的領導來了,黨員突擊隊建起來了……災後恢復重建,災區黨員幹部既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既是帶頭人,也是“定盤星”。每一戶重建戶,都有黨員幹部直接聯繫。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災區群眾積極投身農房重建,住房自建成果得到了檢驗。
白夥新村聚居點安置81戶群眾,重建啟動後,農戶推選12名擁有一技之長的代表組成自建委員會,政府除了提供技術指導、資金補助外,從戶型選擇到品質監督再到資金監管,一切均由村民們商量決定。在災區,這樣的自建委共有232個。
重建完成後,自建委又變成自管委,進一步向集體經濟領域延伸,誕生了民俗專業合作社、旅遊專業合作社、農家樂專業合作社……
住進新房子,蘆山縣蘆陽鎮農民張體敏一家過上了幸福生活。回憶起總書記慰問大家的情景,她眼中噙著淚:“總書記勉勵我們,要加油,要堅持,黨和政府會一直關心我們,和我們在一起。這給了我們希望和信心。”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團結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災區群眾撫平傷痛,戰勝天災,並大幅提升了村級組織自治能力和集體經濟造血能力,為加快致富奔康築牢了基礎。
“新居落成常念共産黨,樓房進住不忘總書記”“黨恩在心,感恩在行”……浴火重生的大地,隨處可見群眾知恩感恩的標語、對聯、石碑。
震中龍門鄉將一張張群眾的笑臉照片,挂在感恩文化墻上。鄉黨委書記陳剛説,群眾笑口常開,映射的是“黨心民心、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