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播放北京市十一學校學生生活學習短片<我們的一天>。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四.改革的效果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學生狀態、教師情態和學校形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9年和2013年,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專業人員先後組織了兩次調查,數據的對比分析,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學校轉型變革的實踐效果。
1.課程的適切度有了明顯提高。2013年6月的調查顯示,93.2%的同學認為目前學習的課程適合自己。
2.學生的自我負責的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主發展的願望和能力日漸增強。90.3%的學生認為“學校所學的課程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94.8%的同學認為“我能夠根據學習目標安排自己的學習”。開放性和動態性營造了每個成員積極參與、共同負責的新型群體關係,學生對他人、集體、社會負責的意識和能力提升,2012年兩會期間,學校“人大代表助理團”的同學在平時蒐集輿情民意和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8份提案,通過全國人大代表宋魚水提交到了兩會。
3.學校整體品質呈上升趨勢。2009年,在學校課程改革進行的初期,調查結果顯示:該年度調查中在同伴關係、師生關係、課程與教學、資源與支援、組織與領導和文化認同這六個方面的綜合指數均處於C級水準。2013年,學校課程改革進入第四年,診斷結果表明,全面推行課程改革後學校在整體品質上呈現出上升趨勢。在2013年6月進行測查時,在師生關係、課程與教學、資源與支援、文化認同維度均由C級進步為B級,組織與領導保持在B級水準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綜合指數值(82.18%)也上升到B級水準。
4.同伴關係、師生關係更加和諧。2013年的調查顯示,89.2%的同學表示“我對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很滿意”,95.8%的同學表示“我很喜歡我的同學們”。對和諧關係的體驗,也在師生關係的調查中得到了驗證。
5.資源服務於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可。2013年,對資源豐富性、開放性、安全性及使用性等方面的調查顯示,學生對這幾項重要學校資源的平均認可度達到92.7%。學校的管理服務現狀以及管理空間的調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的環境氛圍情況。對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者的滿意度調查,得到超過90%的全體學生的認可,其中,同意“學校管理者願意聽我/同學們的想法”的學生比例由20109年的79.2%在2013年增加到91.8%。
6.學校整體狀況得到絕大部分學生的高度認可。2013年調查顯示,學生對學校的課程、師生關係、同伴關係、資源和設施、組織與管理狀況、學校秩序與安全等整體氛圍的綜合滿意度達到95%,對學校的培養目標、教育理念、學校氛圍、社會聲望、學校的特色優勢等方面,學生的平均認可度高達97.5%。
7. 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被激發出來,他們逐漸具有了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
五.改革解決的主要問題
1.通過可選擇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創新育人模式體系,解決育人模式單一,無法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學校基本上採用統一的育人模式,這種育人模式下的教育的“標準件生産”特徵越來越顯示出與教育的宗旨、與人的成長規律南轅北轍。
2.通過發現和喚醒,讓每一位學生成為他自己,解決學生厭學情緒嚴重,自主發展的動力不足的問題。正是由於培養模式單一,課程缺乏選擇性,學生所學的東西不適合自己,所以,對學習不感興趣,厭學情緒嚴重,自主發展的動力不足。
3.通過構建服務於師生的評價體系,解決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技術落後,學生綜合素養發展不足的問題。當前我國普通高中“考什麼、教什麼、學什麼”現象仍然十分普遍。一方面,評價標準單一。考試的成績仍然被普遍用來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對分數片面、盲目的追求,嚴重制約了學生全面、均衡發展。另一方面,評價技術落後,評價資訊無法為教與學的改進提供有效的幫助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