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北京市十一學校教育改革典型經驗。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作介紹。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二.改革的過程
1.第一階段(2007.5-2009.8)
通過全校師生參與,確立共同的價值觀,為改革奠定思想基礎;通過建設學科教室、數字化校園,為改革提供資源準備和技術平臺支援。通過國際比較和實踐調研,形成學校課程改革方案,完成頂層設計,構建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程體系。
2.第二階段(2009.9-2010.8)
實施選課走班,變革教學組織形式。行政班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被打破,學校各項管理制度面臨著重建。隨著課程的實施與推進,初步構建起形成各學科的課程資源體系。
3.第三階段(2010.9-2012.7)
改革深入到各項管理制度層面,各項制度初步形成,確保學生選擇權的落實。通過標準化,對各項制度進行梳理和固化。通過小班化和個別化教學策略的分享,使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深入推進到課堂的圍觀層面。學校課程方案在變革中不斷完善。
4.第四階段(2012.8至今)
改革深入到教師行為和學校組織文化層面,初步形成全員育人、關注個體的新型的育人模式。初步呈現出群體的多樣性與個體的獨特性並存,各種影響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校園生態。
1.第一階段(2007.5-2009.8)
通過全校師生參與,確立共同的價值觀,為改革奠定思想基礎;通過建設學科教室、數字化校園,為改革提供資源準備和技術平臺支援。通過國際比較和實踐調研,形成學校課程改革方案,完成頂層設計,構建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程體系。
2.第二階段(2009.9-2010.8)
實施選課走班,變革教學組織形式。行政班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被打破,學校各項管理制度面臨著重建。隨著課程的實施與推進,初步構建起形成各學科的課程資源體系。
3.第三階段(2010.9-2012.7)
改革深入到各項管理制度層面,各項制度初步形成,確保學生選擇權的落實。通過標準化,對各項制度進行梳理和固化。通過小班化和個別化教學策略的分享,使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深入推進到課堂的圍觀層面。學校課程方案在變革中不斷完善。
4.第四階段(2012.8至今)
改革深入到教師行為和學校組織文化層面,初步形成全員育人、關注個體的新型的育人模式。初步呈現出群體的多樣性與個體的獨特性並存,各種影響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校園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