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五城鎮上岩溪村一家燈籠廠內,工人正在趕制燈籠骨架。中國網圖片庫 吳孫民/攝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挂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吉利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準。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關於春節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説法。傳説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産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挂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2月5日,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五城鎮上岩溪村一家燈籠廠內,工人們正在忙碌著趕制春節裏的喜慶燈籠,滿足各地市場需求隨著農曆新年臨近,年節辦喜事增多,燈籠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