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山東青島,趕集的少年。在沒有商場、超市的年代,大部分人都是靠大集來購買生活用品。趙國富 攝
集市,是農村的一種傳統貿易形式,起源於殷、周之際。它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的。在我國南方稱墟或場,中原以北稱集。即農村中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集市日叫“逢集”,來集市進行交易稱“上集”、“趕集”,到集上隨便看看稱“逛集”、“趕閒集”,趕集的人散去叫“散集”。它是以農曆計算,通常五天一集。集市是一種民俗現象。
“趕大集”,是中國北方特有的一種民間商貿形式,歷經數千年不衰。其中尤其年集最為紅火,年集上大紅的春聯、燈籠、年畫、香燭、乾果、服裝、被面、時令小吃,都是市民過年的必備品,到年集上吃上一次過年才有的小吃是眾多孩子的新年願望,到年集上剃個過年頭是很多老人的傳統習慣。
隨著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很多鄉村大集正在逐步消失和減少。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水準提高,趕大集已經不是農民僅有的購貨渠道,更像是幾天一次的休閒方式,而趕年集更是農村過年必不可少的一個重頭戲。這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的中國北方集市圖片,真實記錄了北方集市和年集的變遷,也希望能找回漸漸消失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