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實驗人員對抽樣水進行檢測。中國網 劉楨珂攝影
科技創新“智”造中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在水質保障方面提供了第一生産力。
中線建管局一直致力打造“智慧”中線。引入約4300萬元的國家科研資金,開展了2017年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南水北調中線輸水水質預警與業務化管理平臺”課題申報工作。
針對總幹渠可能出現的漏油事件,研發了自動收油裝置、自動攔污裝置,並獲得專利。
2016年,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的總幹渠攔油除油設施進行現場試驗。油水混合物經攔油板進入集油箱,再進入油水分離器中靜置,上層浮油留在油水分離裝置中,下層清水由裝置的排水管排回渠道內。該設施清除水面浮油效果顯著。
在河南分局長葛管理處洼李分水口處,管理處的水質專員李寧和處長黃文強正圍著一台巨大的不銹鋼攔網研究著。
“這是我們成功研製的分水口自動攔污裝置,”黃文強説,“這已經是第二代産品了。”旁邊的李寧是管理處的水質專員,也是裝置的研發人員。
升級了的攔污裝置,安裝了捲揚機、滑輪組、電氣控制系統、操作平臺等,實現了下半部分攔截懸浮物、上半部分攔截漂浮物的功能。
升級的攔污裝置試用6個月以來,得到了各方好評。長葛市第四自來水廠主任李春旭説:“水廠再不像以前會過濾出很多塑膠袋和雜草垃圾了,供水的水流更平穩,水體更乾淨了。”
中線建管局還開創性地把水利工程運作與生態研究結合起來,“輸水線”開始成為“生態線”。
滎陽管理處索河退水閘進口右岸園區,劃分出一塊田字格形式的四個魚池,魚池內分別投放了不同比例的濾食性魚類匙吻鱘、鰱魚和鳙魚。
這裡是水生態實驗基地。2017年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産科學系實驗室合作,在這實驗開展“以魚凈水”項目。
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水質監測中心鄔俊傑介紹,“我們曾請來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在沙河渡槽、穿黃出口等處,圍繞中線渠道水質進行了生態普查。”
普查結果顯示,中線工程渠道內的魚類品種有十余種,但偏小型化,缺少濾食性、大型兇猛性魚類。“因此我們開展了以魚凈水項目,計劃通過可持續的水生態調控措施,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水生態鏈。”石惠民説。
奔涌不止的一千余公里長渠,也為中線建管局渠首分局和河南大學生物研究院的大生態鏈研究提供了平臺。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中線建管局渠首分局水質監測中心副處長孫甲説。一個生態系統的建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水中到渠坡再到兩側的生態帶,所有的動植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我們最終想確定中線工程所擁有的物種情況,掌握一個立體化的生態網,為下一步全面開展生態防控預判、預警工作,維護總幹渠生態系統健康提供技術保障。”
一路走訪,記者感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質保護探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可謂成效顯著,但得出終極答案了嗎?沒有。因為在尋求更高品質水質保護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