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共發展】“智”造中線 探尋一渠好水的奧秘[組圖]

發佈時間: 2018-05-29 18:09:1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楨珂 | 責任編輯: 李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陶岔渠首水質固定監測站。 中國網 劉楨珂攝影

中國網5月29日訊(記者劉楨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4年來,中線工程運作平穩,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Ⅱ類。2017年“中線幹線Ⅰ類水質斷面比例由2016年38.6%增至84.9%。”中線工程採取了哪些措施保護水質?日前,記者深入中線工程一線,探尋渠首、河南、河北等地通水4年來,南水北調人為護好這一渠清水背後的故事。

三道防線 隔“污”在外

5月3日,站在刁河渡槽眺望,蜿蜒的渠道兩側鬱鬱蔥蔥。圍網內草色蒙茸,有工巡人員在忙著查看,圍網外一片桃紅柳綠。

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主任尚宇鳴介紹,“在中線工程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外界污染源對於總幹渠內水源的影響。”

明渠段1196公里的總幹渠,被設計成全線封閉立交形式。渡槽、倒虹吸、左岸排水等手段,讓中線工程與外界河流形成了立體交叉,互不影響。

但僅僅局限在設計上,是無法滿足工程運作需要的。在運作中細化、實化,是中線工程各管理處的重要工作。

抽排倒虹吸積水、清理淤泥污物、實施防滲處置……一個左排倒虹吸工程,需要各管理處開展多項措施,就為了防止倒虹吸內積水滲入渠道,影響水質。

1238座跨渠橋梁,交通事故引發的水污染事件也會成為影響工程水質的主要污染風險。

交通運輸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此前曾聯合印發加強中線工程跨渠公路橋梁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導沿線地方政府加強路面交通治超執法和橋梁養護管理。

“封閉跨渠橋梁排水管、設集油池、設保護坎,在橋面豎起溫馨提示牌,留下聯絡方式……”沿線各管理處夯實了跨渠橋梁的管理。談起沿線水質保護的措施,水質保護中心負責人打開了話匣子。

在總幹渠兩側電子圍欄範圍外,《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兩側生態帶建設規劃》要求,要設置生態帶、水源保護區,豎起綠色保護網。目前,中線京津豫境內生態帶建設基本完成,累計建成近700公里、20萬畝。

“圍欄範圍外,水源保護區內的管理,我們更多依靠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行使職責。”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長石惠民説。

調查整治水質隱患,協調強化執法檢查,推動建立長效機制,沿線地方各級政府下大力氣推進幹線保護區治污環保工作。原環保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明確了2020年前在南水北調水源和沿線211個縣市區、2.28萬個建制村開展農村污染連片綜合整治。水源保護區的污染源、風險源臺賬被納入環保部門污染源管理體系。

“作為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南陽地方各部門對工程水質工作特別重視。”南陽管理處水質專員何康粗略算了一下,截至目前,南陽管理處30多公里的渠道水源保護區內共發現威脅渠道水質的污染源(風險點)22處,已治理13處。

讓何康記憶猶新的是封堵一處距離渠道外側約100米的養豬場。“因養豬場把廢水直排入截流溝,渠道附近臭氣熏天。管理處巡查人員發現後,立刻和蒲山鎮有關部門協調,前前後後反覆封堵了三次,最終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徹底關停了養豬場。”

立竿見影的行動背後,是理念的認同。“原來我們自我定位為供水單位,認為中線工程的水質,就是我們産品的品質。後來在與地方同志溝通時他們提出,‘中線的水就是我們自家的水缸,這天天要喝的水,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石惠民為沿線各部門的覺悟點讚。

1   2   3   4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