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海洋中國

專訪潛龍二號副總設計師趙宏宇:“潛龍二號”多項功能指標達國際先進水準

發佈時間: 2016-02-25
放大縮小

中國網2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葛蕾 舒珺)“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以下簡稱‘潛龍二號’)”是我國首型針對深海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為目標的自主水下機器人,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該課題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總體負責,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為技術抓總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近日,中國網記者專訪“潛龍二號”副總設計師趙宏宇,通過他深入了解了我國深海AUV的發展歷程以及“潛龍二號”背後的故事。

趙宏宇在大洋40航次“向陽紅10”船上專注工作(攝影 舒珺)

梳理“潛龍二號”研製與湖試歷程 多項功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要從事海洋技術基礎與應用技術研究、海洋裝備研發與推廣、海洋工程服務等工作,是國內最早開展水下機器人技術研發,並以此為核心研究方向的專業海洋技術裝備研發團隊。

目前在職科研人員80余人,在讀研究生50余人。研究室擁有先進的倣真實驗室,大型作業車間和試驗水池,具備總裝聯調和水池試驗的條件。多年來已經形成深海和長航程兩大系列産品技術及相關裝備的研發能力。典型産品有我國首型批量生産並投入使用的長航程自主水下機器人産品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我國首臺實用化6000米自主水下機器人“潛龍一號”。

為自主研製出一套4500米級的AUV系統,這位戴著眼鏡、性格沉穩的科學家告訴記者,從研製歷程來説,“潛龍二號”研製工作從2011年開始,2012年通過初步設計評審,2013年通過詳細設計評審。2014年10月份,“潛龍二號”完成了總裝聯調和出所檢測工作,並於10月31日順利通過由中國大洋協會組織的湖試大綱評審。

同年11月,“潛龍二號”開始湖上試驗,先後開展了兩次湖上試驗,累計下水147潛次,取得了多項歷史性的突破。“湖試結果表明,“潛龍二號”設計科學合理、電子設備工作穩定可靠、操作規程可行有效”。趙宏宇告訴記者,“潛龍二號”的成功研製,為我國開展深海資源大範圍精細探測提供了重要技術裝備,標誌著我國深海資源勘查裝備已達到實用化水準,使我國自主水下機器人技術及産品跨入了國際領先行列。

就在今年的7月13日,“潛龍二號”搭乘“向陽紅10”船駛離廣州,赴南海執行海試及海試驗收任務,這也是“潛龍二號”第一次到大海上“拉練”。在此次任務中,“潛龍二號”共進行了15個潛次試驗,最大下潛深度4446米,連續兩次成功完成大深度近海底31小時最大續航力試驗。趙宏宇自信的告訴記者:“在項目監理和現場專家組的見證下,圓滿完成了南海海上試驗現場驗收方案規定的全部測試內容。試驗結果表明,“潛龍二號”工作狀態穩定可靠,試驗隊員操作有序規範,其多項功能和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最後,在正在進行的大洋40航次中,“潛龍二號”在前兩個航段表現優秀,在第一航段就順利通過了專家組評審,並在正在進行的第二航段前四個潛次表現十分優異,順利完成了長時間連續近底航行探測。

身兼六大技術亮點,“潛龍二號”水下拍照自帶閃光燈

據了解,“潛龍二號”從外觀上來看像一隻“萌萌的胖魚”,在技術上採用了非回轉體立扁形設計理念,從而提高了AUV穩心高,實現了水面遙控回收AUV方案。這樣螺旋槳可以在水下轉動,比較方便回收;採用回轉式推進器佈局,首尾各有兩個推進器,大幅度提高了AUV的操縱性能力;採用先進的控制方法,實現了潛水器高精度動態和穩態航行控制。

採用基於前視聲納的避碰控制方法,有效提高了AUV避碰控制性能,實際上以往傳統AUV在航行中前往複雜的地區時採用測距儀,趙宏宇告訴記者,“潛龍二號”這次採用前視聲吶,掃描呈現出來的障礙物是聲學圖像,從而減少誤判,大大提高“潛龍二號”的避碰控制性能,此前湖、海試過程中已多次成功進行了複雜地形近底航行和拍照。

“拍攝出來的照片清晰度如何?”就這一問題,趙宏宇告訴記者:“照片很清晰,自帶閃光燈可以拍攝海底的生物。”

此外,“潛龍二號”採用了測深側掃水下實時信號處理技術,實現了深海近海底高精細地形地貌快速成圖,並在國內AUV上率先安裝了磁力探測感測器,並對磁異常探測進行了有效驗證,為我國探測多金屬硫化物礦産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潛龍二號”所突破的六大技術亮點未來市場化應用這一問題,趙宏宇告訴記者,從技術角度,“潛龍二號”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今後也將會在石油、遠洋勘探等領域進行更多的應用,充分發揮效力,從而為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潛器的浮力材是完全自主國産化的,通過南海海試的考驗後我們有很大的信心,希望也能借此推動我國自主産品的研發進程”,趙宏宇説。

1   2   下一頁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舒珺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