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元化的資金籌集與支援系統

從國際慣例來看,會議論壇組織的資金來源往往具有多樣性,如會員繳納的會費(主要以大型企業會員為主),戰略合作夥伴的年度資金支援(贊助費、資助費等),年會及各種會議的參會費、來賓收費等。上述資金由基金會統一管理並進行統籌安排,雖然也可以有適度的商業投資或資金運作, 但卻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以確保論壇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總體而言, 論壇每一次會議實際上都是成功的商業運作,而其收入主要用於論壇自身的發展並改善服務等。反觀博鰲亞洲論壇,由於沒有公開報道及相關數據,其每年花費的資金總額及其來源都不甚明瞭。但從有限渠道了解的資訊可以推測,政府的資金支出恐怕是重要來源,且各項花銷和費用應該不菲。另外, 在博鰲亞洲論壇的組織架構中,也明顯缺少類似“基金會”這樣的資金籌集與運作機構。顯而易見,作為一個會議論壇組織,如果缺乏穩定和持續的社會資金來源,單純依賴中央政府的投入和地方政府的承擔,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有鋻於此,加強資金支援系統建設,建立高效的資金籌集與運作機構, 逐漸減少政府性的資金投入與支援,應成為論壇自身建設和理事會工作的重要內容。

適度淡化論壇官方色彩與中國身影

博鰲亞洲論壇成立之初,如果沒有中國政府的參與和推動,就不可能形成現在的發展規模和成就。但近些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的迅猛崛起,論壇也常被外界看作是中國的發聲筒和發言臺,這種負面認知理念的形成以及固化,會使論壇的非政府、非官方色彩有所淡化,其生命力和影響力也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目前情勢看,中國的角色發揮與論壇的發展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微妙的聯動效應和棘手的兩難選擇。舉例而言, 每年召開的論壇年會,如果沒有中國高層領導人到會,論壇對參會人員的吸引力就會下降;反之,如果不斷通過中國高層領導人到會來增加論壇的影響力,顯然又會給外界造成中國主導和掌控的心理錯覺。從未來考慮,中國完全可以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博鰲亞洲論壇。雖然中短期來看,中國仍然需要這個平臺來發出聲音,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話語權的伸張是一個持之以恒、富有耐心並充盈智慧的過程,僅靠主導或掌控發聲的平臺來傳播自己的話語,並不必然形成並建構出自己的話語權, 須知話語和話語權是有天壤之別的。因此,中國有必要風物長宜放眼量,要逐漸減少官方色彩,適度淡化中國身影,避免過於顯露臺前而成為眾矢之的。要有足夠的心胸、氣度和自信,善於在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做出取捨,做到以退為進、收放自如。只有這樣,博鰲亞洲論壇才能成長為具有世界性吸引力的會議組織,這既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向國際社會貢獻的公共産品,更是話語權的生動體現和影響力的現實寫照。

嘗試有選擇地參與地區和全球事務

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發展與變化,博鰲亞洲論壇除了深入討論富有前瞻性的熱點議題外,還可以考慮適當拓寬自身的宗旨與功能,嘗試有選擇地參與區域性和全球性事務,以便為論壇影響力的提升注入豐富的活力並産生更多的溢出效應。例如,有沒有可能為亞太地區的衝突爭端當事方,提供一個公開會面、交流對話的中立平臺?能否作為顧問或代表,參與全球範圍內的多邊治理機制,如聯合國氣候框架談判、WTO貿易爭端機制多邊談判、全球反恐合作與恐怖主義治理等;可否以會議論壇組織的名義,參加世界範圍內的一些高端峰會,如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東亞峰會、亞洲安全峰會等。就未來而言,在衝突比較頻發的亞太地區,尚存在著諸多的爭端事項和熱點問題,博鰲亞洲論壇是否可以作為第三方參與調停或者展開斡旋?事實上,參與調停地區衝突,圍繞爭端展開斡旋,並不意味著干涉別國內政,而是提升“負責任”的國際形象之舉,國際會議組織作為第三方參與上述事項的案例並不鮮見。以達沃斯論壇為例,就曾多次促成政治領導人進行交流對話或彌合分歧,推動了國際爭端的緩和與解決。除此之外,達沃斯論壇作為主辦方、正式代表或顧問,也經常性地參與全球多邊治理機制以及各種高端峰會之中。

結語

總而言之,博鰲亞洲論壇作為新生的國際會議組織,雖然距離世界一流還存在著若干差距,但借助中國崛起的時代背景和全球化浪潮的東風,已經在複雜多變的國際舞臺上取得了不俗的表現,併為後續深層次、全方位提升奠定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前,面對世界範圍內逆向全球化、經濟本土化、政治保守化、文化排它化、價值多元化等暗潮涌動,博鰲亞洲論壇應該在已經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勇於突破自我,不斷開拓創新,順應時代潮流,保持與時俱進,為變動中的國際與地區局勢注入更多確定性,同時為新時期的全球化增添新希望和新動能。

周偉: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文章來源於《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