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視閾下的博鰲亞洲論壇及其升級版打造

應該看到,博鰲亞洲論壇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如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體制與機制創新、資金與智力支援、發展動力與方向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政治和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期,國際和地區形勢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冷戰結束以來的全球化進程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在此情勢下,博鰲亞洲論壇亦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必要的結構優化與功能完善,精心構建和打造“2.0”升級版,深層次、全方位助推論壇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提升。

適時引入和打造論壇的“雙名稱制”

博鰲亞洲論壇成立的背景和初衷,主要是作為一個整體發出亞洲的聲音,構建亞洲人討論亞洲事務的平臺和場所。但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迅猛推進,亞洲議題日益具有世界性的影響與配重,並與世界其他地區産生深度關聯與互動。換句話説,亞洲的全球化以及全球化的亞洲是博鰲亞洲論壇的新底色,當前就亞洲談亞洲或者脫離全球化談亞洲, 越來越不切實際甚至成為自言自語。從長遠來看,“博鰲亞洲論壇”這一名稱,在空間範圍上有必要逐漸從亞洲拓展到亞太乃至全球,以使其更具生命力與影響力、延展性與包容性。就目前而言,可繼續沿用“博鰲論壇”這一簡稱,事實上,博鰲亞洲論壇的官方網址(http://www.boaoforum.org/)就是這一名稱。但未來有必要考慮引入論壇的“雙名稱制”,即“博鰲論壇”是約定俗成的“非正式名稱”,這樣便於延續以往的媒體傳播效果以及受眾已經形成的視聽習慣;與此同時,可逐漸賦予博鰲亞洲論壇特定的“正式名稱”,這一名稱要凸顯論壇的精準定位與核心功能,契合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與趨勢,彰顯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理念和主張,同時具有更為廣闊的地域涵蓋範圍和議題設置空間。從國際經驗借鑒來看,無論是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論壇)還是香格里拉對話(亞洲安全峰會)等,都具有正式與非正式雙重名稱的特性。

不斷創新論壇的體制機制與辦會形式

博鰲亞洲論壇自創建以來,其運作主要還是依託政府的力量,在體制機制上都顯得較為封閉和單一,未能給市場和社會力量提供有效參與的空間與通道,這與論壇最初成立時的宗旨有所偏差,並不利於博鰲亞洲論壇的可持續發展。有鋻於此,博鰲亞洲論壇應充分發揮政界、商界和學界三駕馬車的作用,使市場力量、社會力量等充分參與其中,併發揮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樣既可以減輕政府的負擔和壓力,也可以注入更多的資金、智慧與活力,同時也有利於澄清國際上對中國主導和掌控論壇而産生的種種猜疑。除此之外,博鰲亞洲論壇可否借鑒“絲路基金”的方式,建立面向亞太區域的專項基金,聚焦扶貧、教育、環保、公共外交、反恐合作、海上救援等熱門議題,通過機制化的方式和切實的項目合作,將論壇的功能拓展到實務合作或事務性領域。此外,博鰲亞洲論壇能否採取異地辦會、多地辦會、海外辦會、申請辦會、競爭辦會等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並在年會之外根據需要舉辦特定的主題會議、專題會議,以及針對重大和突發事件的臨時會議等。還可考慮借鑒其他國際會議組織的做法,舉行富有特色的區域性、專題性高峰會等。

強化智庫網路與智慧供給系統建設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會議論壇組織的發展壯大,必須有強大的智庫網路和智慧供給系統。目前,博鰲亞洲論壇組織架構中設有“研究培訓院”, 雖已建立起高層次的專家學者支援網路,但這方面依然具備深入挖掘的潛力,需要在資金支援、人員配備、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強建設,將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思想庫”與“智囊團”。為此,研究院要遵循開放、透明、包容   的原則,可考慮面向全球招聘負責人,設立專項的研究基金,公開招標研究課題,與國內外相關機構開展協同研究等。還可依託自身的平臺優勢,與高校、智庫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形成縱橫交錯的工作體系和業務網路,通過吸納來自四面八方的智慧,打造富有影響力的國際智庫網路。另一方面, 要保持論壇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還必須對全球各個領域具有敏銳的把握能力,要通過設立全球議程中心以及對會員資源的充分調動,及時、準確、全面地進行資訊蒐集,讓那些緊扣時代發展脈搏且最具話題性的內容,成為年會的主題和論壇的議題。要運用各種富有成效的方式,如開放性研究團隊的智力支援、面向全球構建的資訊交流和智慧篩選網路、面向社會各個層面的公開徵集、長期運作的工作小組的持續關注和遴選等,最終形成富有吸引力和前瞻性的主題設置與議題安排。在此基礎上,論壇還要加大出版富有影響力的年度研究報告和專題研究報告,高品質、高效率地製作並推送中英文電子週報、電子雜誌等,為會員和相關合作夥伴及時提供最新的資訊與資料, 最終服務於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