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適應到改變的征程】
在海爾公司2014年來到韃靼斯坦共和國前,這裡的外資來源國主要是美國、德國、土耳其,當地政府對中國公司不了解,也對中國不了解。
海爾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的冰箱工廠內,海爾員工介紹冰箱功能。(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海爾在俄羅斯的征程是一個從適應到改變的過程。適應,主要是迎合俄羅斯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而改變,則是對當地投資環境和産業結構的改變。
海爾在俄羅斯市場銷售的冰箱很多都有兩米高,這是為了適應俄羅斯人廚房空間狹窄;冰箱內有折疊擱物架,是為了方便俄羅斯家庭主婦放置大湯鍋;海爾空調具有雙向新換風功能,這是因為俄羅斯許多住宅通透性差。生活在一個能源充足又廉價的國家,俄羅斯人並不太在乎家電是否節能環保,但對於家電的智慧化則比較關注。
據海爾項目經理孔凡強介紹,在冰箱的色彩上,俄羅斯人比較喜歡銀色和橙色。銀色看起來比較高端,而橙色屬於暖色調,適合冬天漫長、缺少陽光的俄羅斯。
海爾來到韃靼斯坦共和國時,這裡已經有一家本土冰箱生産企業。對於海爾這種跨國巨頭的到來,這家俄羅斯企業感到擔憂,為此還找政府抱怨。
韃靼斯坦共和國投資發展署認為,這是正常的市場競爭。而韃靼斯坦共和國駐華經貿代表馬賽爾·因薩福維奇認為,海爾帶來了先進技術和高品質産品,有助於推動當地企業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
海爾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的冰箱工廠裏,工人們在緊張工作。(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本地化是海爾追求的目標。在人員方面,海爾已經實現本地化,海爾冰箱工廠從當地招聘了500多名工人,將他們分批送到中國培訓。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海爾還建立了技術工人培訓中心,當地居民可以申請來此免費學習焊接等方面的技術。
目前,在生産方面,海爾的本地化程度還不夠,生産所需的配件大部分從國內運來。海爾目前正在尋找配套企業,當地政府也積極介入,計劃引進一家生産金屬配件的土耳其公司。
繼冰箱工廠去年正式投産後,海爾目前正在籌劃建立新的家電工廠,生産洗衣機、電視等産品。從配套到産品,一條完整的家電製造産業鏈正在形成。
海爾的投資和發展,推動韃靼斯坦共和國政府加深了對中國企業的了解,也加大了對中國的招商引資力度。
韃靼斯坦共和國總統明尼哈諾夫多次要求官員設法多引進中國企業。這兩年,當地有越來越多官員和企業家來到中國,一方面是為了親眼目睹和感受中國文化和商業模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合作夥伴。
【貿易結構有待改善】
多年來,中國對俄羅斯的投資集中在油氣管道等政府推動的大項目上,製造業、高科技産業的投資相對較少。在貿易領域,礦産資源等大宗商品始終佔據重要地位,雙方貿易結構有待改善。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華芹説,中國製造業發達,俄羅斯資源豐富,雙方合作具有互補性,前景很好。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是政府推動的合作多,而民間自發的行為少。中國需要把改革開放的經驗推廣到俄羅斯,引導俄方在政策開放度和市場化方面取得進步。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許文鴻認為,中俄兩國産業結構方面的差異為促進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廟堂之上的“民心相通”正通過一個個電商包裹將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變為生活中的一個個現實。
俄羅斯冬天長達半年,萬物在冰雪之下蘊育生機。在中俄合作大潮中,改變正在積蓄力量。期待更多改變,等待更大收穫。(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