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

中歐關係走過40多年曆程,逐步邁入成熟穩健的發展軌道。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歐盟期間,提出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為中歐合作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在雙方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歐全方位合作穩步推進,經貿合作更是碩果纍纍。歐盟長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技術來源地和重要外資來源地,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據中方統計,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歐盟出口年均增長1.8%,歐盟對華出口年均增長5.8%。現在每分鐘雙邊貿易額超過100萬美元,每兩天貿易額相當於建交時一年的貿易額,每週有600多個航班往返于中歐之間,每月中歐班列運作多達150列。中歐合作是優勢互補的必然結果,雙方人民都從中受益。來自歐洲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助力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為歐洲家庭節約不少開支,中國廣闊的市場為1.6萬家歐洲在華投資企業帶來了豐厚利潤,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為歐洲各國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放眼未來,中歐經貿合作前景廣闊。中國經濟保持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正處在消費升級和産業升級的重要階段,對歐洲高品質消費品、先進技術設備、優質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歐洲經濟回暖,居民消費穩定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也將為中國企業提供新的商機。歐盟對華投資僅佔對外投資存量的4%,中國投資也只佔歐盟吸收外資總額的2%,這與雙方經濟體量並不相稱,投資合作還有巨大潛力。

中歐經貿關係中合作與競爭並存,但合作共贏是主流。與過去相比,中國雖然經濟規模大了,但産業總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雙方互補互利的合作格局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合作的方式。過去的合作基本是“歐洲投資+中國製造”,現在這種方式依然是主要的,又增加了“中國投資+歐洲製造”、“三方合作”等方式,開闢了“一帶一路”建設新領域,雙方利益交匯點更多、相互依存度更高。當然,中歐之間也有競爭的一面,但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競爭並不是壞事。中歐要在合作與競爭中共同發展,使兩大市場“珠聯璧合”,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中歐貿易平衡狀況,是由各自發展階段、比較優勢和貿易結構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在自由貿易體系下,不同經濟體、不同時期總會出現逆差或者順差,貿易不可能絕對平衡。中國對歐盟有順差,但同時對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等國有逆差;對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等歐洲國家有順差,而對德國、瑞士、奧地利、愛爾蘭等又有逆差;中國貨物貿易是順差,服務貿易則有2400億美元的逆差,其中400多億美元來自歐洲。受全球供應鏈、價值鏈重構等影響,國際貿易流向發生重大變化。單純以現行原産地規則統計的貿易數據,並不能全面真實反映中歐之間的貿易利益和貿易平衡狀況。去年中歐貨物貿易順差74%來自加工貿易,順差記在中國頭上,利潤主要流向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只賺取一些工本費。如果以增加值核算,中歐貿易順差將下降40%左右。中國奉行進出口平衡的貿易政策,不刻意追求順差,經常項目順差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已由2007年10%的峰值下降到去年的1.8%,今年一季度只有0.7%,低於不少歐盟國家水準。中方願同歐方儘早啟動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進一步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準,為歐方優質商品進入中國市場創造有利條件。也希望歐方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克制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促進雙邊貿易平衡發展。

中歐經貿合作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而是內涵豐富的夥伴關係,投資合作是其中的重要支柱。中方始終歡迎歐洲企業到中國投資,也鼓勵中國企業來歐洲興業,形成雙向開放、平等開放、互利雙贏的格局。但中歐經濟發展水準不同,産業結構各異,對外開放的重點、力度、節奏都會有所不同,不能簡單比較開放的領域和程度,追求一比一的對等開放,關鍵要看雙方獲利是否總體平衡。就拿汽車産業來説,有人抱怨中國開放程度不如歐洲,但歐洲品牌車佔據中國汽車市場相當大的份額,而歐洲大街小巷幾乎見不到中國品牌汽車的身影。中方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2015年我們第六次修訂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限制類條目縮減一半。近期又第七次修訂目錄,限制類條目再縮減1/3。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除極少數領域外,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和變更一律由審批改為備案。我們不僅放寬市場準入,還大力推進公平競爭。只要在中國註冊的企業,無論內資還是外資企業,中國政府都一視同仁,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享受“中國製造2025”政策等方面,依法給予同等待遇。我們願與歐方加快商談高水準的投資協定,營造更開放、更公平、更規範的投資環境。也希望歐方在投資審查等方面公正對待中國企業,在簽證等方面給予更多便利。

産能過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週期性現象,是結構性問題,也是全球性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下行導致需求萎縮,是造成鋼鐵等行業全球産能過剩的根本原因。中國86%的鋼鐵産量滿足內需,去年出口歐盟的鋼鐵只有647萬噸,還從歐盟進口122萬噸的鋼材。中方對鋼鐵出口不僅沒有補貼,相反10年前就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出口,包括加徵出口關稅,目前最高稅率仍達20%。中國去産能的力度在世界上更是絕無僅有。在前幾年淘汰落後鋼鐵産能9000多萬噸的基礎上,去年又退出鋼鐵産能超過6500萬噸,今年還將壓減5000萬噸左右。中國鋼鐵去産能涉及約50萬職工分流安置,比歐盟鋼鐵工人總數還多17萬人。把産能過剩歸咎於中國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平的。去産能的責任需要各方共擔,最重要的不是相互指責而是共同行動。中方願在全球鋼鐵論壇框架下加強分享削減産能的經驗做法,建立中歐鋼鐵貿易機制,促進全球鋼鐵産業健康發展。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巴黎協定》凝聚著國際社會廣泛共識,各方都應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成果,推動協定得到有效落實。中國言必信,行必果。2011-2016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2%。中國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的力度只會加強、不會削弱。我們有信心實現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峰的行動目標。這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我們將繼續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願同歐方加強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務實合作,使之成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新亮點。

女士們、先生們!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歐應更加堅定地站在一起,攜手推進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互利合作,造福雙方人民,也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