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己學和彼學”,厚植“一帶一路”民意根基

主持人:據兩位觀察,三年多來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已經有哪些比較好的舉措或機制?

趙磊:體制機制對於民心相通十分關鍵。如何將各國間鬆散態的民心溝通變得組織化、機制化、常態化?我們從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分別來看。

中央政府及各個部委,比如説教育部、文化部等都已出臺“一帶一路”相關政策和規劃。教育部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快推進語言互通、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全面拓展深化教育人文交流等等。文化方面,一方面推動孔子學院繼續在“一帶一路”上精準發力,一方面開展聯合申遺、合作研究與創作等等,都形成了一些好的機制。下一步應該考慮,如何根據沿線國家的需求開拓一些新的機制化的合作路徑,尤其是利用這些機制吸引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

地方政府層面也有很多努力和實踐。比如説我聽説四川大學針對性地開展了“一帶一路”領導力計劃。,把沿線國傢具有領導潛質的青年人吸引到四川大學來學習。

企業如何在從事商業行為的同時促進“民心相通”?應該自發滴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用有擔當、有道義的企業文化和形象來通民心、解民憂。比如我在柬埔寨時遇到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它在經營之餘做了兩件事:打造服務當地的雲數據中心;建立免費開放的青少年科技體驗園區。現在,它很受當地政府和民眾歡迎。這就是企業從自發到自覺,不斷在人文交流上有所突破的實際例子。

翟崑:以我在教育行業的親身體驗為例,近年來教育部留學基金委員會設立了專門的“一帶一路”項目,各個高校都可以申請。北大招收關於“一帶一路”國別區域研究的聯合博士後,清華搞了亞洲大學聯盟,專門培養“一帶一路”研究人才……這都是通過機制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具體舉措。同時,高校學生也是人文交流的一大主體。例如,我的有些學生會自發地給國外政要、專家等寫信,了解他們對“一帶一路”的真實看法,還組織一些關於沿線國家及代表性人物的線上調研。這種自發的交流可能會越來越多,需要在一定的機制指導和約束下進行,從“星星點點”到星火燎原,這樣,有溫度、“能觸摸”的民心相通就形成了。

主持人:“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而在心靈上下功夫殊為不易。在您看來,要促進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建設厚植民意根基,有哪些具體的路徑和抓手?今後應怎樣更好地調動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性,“共建民心之橋,共促繁榮發展”?

趙磊:“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種上下互動、全球互動的可能性,並且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為了更好地與各國民意通達,中國人首先要學會“打通己學和彼學”,既全面掌握自己國家的文化,也學習國際社會的文化與傳統,然後將這兩者相互融合,更好地應用於跨文化交流。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的處理是非常值得借鑒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15年10月,總書記帶著很多中國企業家訪問英國。他在發言中談到:1616年,英國有一位文學巨匠去世了,這個人叫莎士比亞;同一年,中國有一位文學巨匠也去世了,這個人叫湯顯祖。他被稱之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兩句話、一個類比,瞬間拉近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心理距離。這種講述就很容易“通心”。

企業是不是也可以仿傚這樣的做法?講個真實的故事。十八世紀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曾倣照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在倫敦修建寶塔。而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是鄭和下西洋時的皇帝朱棣所建。今天,這座寶塔需要修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主動成立基金幫助修復,預計2018年對外開放。這條新聞當時在中英兩國都産生了較大影響。可以想像,當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塔在中國幫助下重新煥發容光,觀者定能時時感受到綿延傳承的中英友誼。

這類例子告訴我們,民心相通需要“講好故事”,也需要用行動“寫好故事”“創造故事”。當我們自身展現出了開放包容、擁抱世界的誠意和能力,讓其他國家感受到尊重感、獲得感、舒適度,國與國、心與心之間的隔閡就會逐漸消融。“一帶一路”不是中國居高臨下規劃世界,而是中國帶頭去融入世界、共同發展。從這個立場出發,用這個邏輯行事,“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便不是難事。

翟崑:“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但言語的訴説自有其力量。三年多來,我們為溝通民心已經做了不少實事和準備,政策設計也在逐步健全。下一步,應考慮怎樣向世界各國更好地説明“一帶一路”惠及民眾這個本質,説明“五通”相關政策如何提升各國民生水準這個願景,避免讓各國百姓認為這個構想是政府之間的事,與己無關,從而影響積極性。

“用包容開放換取更多善意,贏得更多同道”

主持人:正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世矚目。您認為論壇對於促進“民心相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開展有何作用?您對“一帶一路”未來建設有何期待與願景?

趙磊:我相信此次論壇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史上一個重要節點。隨著論壇的召開,國際社會一定能夠達成對“一帶一路”的更高共識,也會帶動一批具體項目實施開展。同時,這麼大規模的國際交流,本身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希望今後論壇能夠機制化,以帶動各個層面、各種類型的民心相通活動常態化、機制化。

我們應當考慮:國際友人齊聚北京、共商大計,當他們離開時,應該帶走什麼?我覺得應該是“一帶一路”的理念、案例、情感觸動。會議規模宏大,有的嘉賓沒有簽約、沒有發言,但當他看到此情此景,內心已經産生一種與人分享的強烈衝動,産生一種更加牢固的認同,這也是一種成功。

舉個小例子。有一次我在外開會,服務員看出我感冒了,就悄悄地把我杯中的綠茶換成了紅糖薑水。幾年過去,會議主題、地點早已忘記,但我始終記得這杯水,至今還有與人分享這種感動的慾望。這就是觸動心靈的力量。

我常説一句話:文化是行走的經濟,經濟是可持續的美好,美好是認真展現的態度,態度是由內而外的文化。所以,回到“一帶一路”,我們怎樣把政策性的規劃、有溫度的故事、有預見的學理變成國際語言,浸透到國際友人們心裏去,讓他們隨身帶著走遍世界各地,這將是下階段一個重要課題。

翟崑:關於“一帶一路”的未來延伸,我總結了四個關鍵詞:

總體框架。要隨著深化建設新階段的開啟、“新版本”的誕生,規劃好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總體設計;各司其職。民心相通涉及的範圍極廣,不能只衝著一個方向發力,各界都要立足定位,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百花齊放。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打造示範、樹立標桿,引領各界對標先進、不斷提升;入鄉隨俗。在“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交流中,要尊重對方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俗,用包容開放換取更多善意,贏得更多同道。

(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推出;統籌:王斯敏、蔣正翔;主持:王斯敏;整理:王斯敏、趙凡;攝像:范子川;導播、剪輯:劉希堯;包裝:張瑜)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