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晶:王文院長非常努力,幾乎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訪問了考察了一遍,所以他有發言權。前幾天有一個朋友從馬來西亞回來,他也講到一個故事,説在馬來西亞,你根本不用再談“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一帶一路”的思想理念,你直接談哪些項目能和我們對接,意義和理念我們比你們都理解、都重視。

“一帶一路”作為一場“經濟地理革命”和“思維革命”,對於中國自身來説,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中國作為倡導者,作為強力的推動者,無論是從力量上的提供,還是思想上的倡導,都應該充分體現大國擔當。我們的擔當包括資金的擔當,技術的擔當,組織管理上的提供,既有經驗的提供。同時,還應該注重做好相應溝通,避免可能産生的猜忌和不必要的摩擦,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

主持人:智庫既是“一帶一路”上不同國度、不同文明之間溝通的使者,又是講好“一帶一路”這一“新版的全球故事”的重要力量。繼G20杭州峰會期間的歷史使命之後,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智庫又將迎來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

周曉晶:近年來中國智庫井噴式的發展,智庫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治理理念的創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體會更深。他們做了大量的努力,王文院長2016年繞地球飛行八圈,在全球推動“一帶一路”的落實,向全球講述中國故事、介紹中國發展經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希望這些故事由王文院長講一講。

王文:5月10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有我一整版的文章,講述了我所親歷的10個故事,我個人覺得比較典型。這10個故事背後折射出來“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些是積極的方面,有一些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關於智庫未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加強的工作,我覺得至少有三個方面,第一,首先就是研究調研,因為我們對“一帶一路”存在著比較大的“心理盲區”。我去了伊朗5次,每次去之前都有朋友提醒我説,伊朗那麼危險,千萬注意生命安全。其實伊朗安全得很,治安非常好,你沒去過你怎麼知道危險?從書本到書本,這是不對的。要從調研中獲取真知。“一帶一路”的學問根子上是調研出來的學問,是腳底板下的學問,它不是空對空、理論到理論的學問,所以我覺得智庫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走出去,通過走出去産生調研報告。更重要的是,將調研得到的感受講給老百姓聽,通過像光明日報這樣一流的媒體,把它發表出來,讓全中國的老百姓都知道“一帶一路”到底是怎麼個情況。第二,智庫要更多地去做公共外交的工作。我們到國外宣講“一帶一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次,我在巴黎介紹中國的“一帶一路”,下面坐著1400多位西方國家代表,我説我現在有點緊張,因為這麼大的會場只有我一個中國人,下面哄堂大笑。我講完以後,很多人跟我交換名片。我還在不同規模的場合,向國外朋友面對面介紹“一帶一路”的邏輯,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們需要有一批英文水準較好,能夠頻繁走出去講述“一帶一路”故事的智庫學者,去開展公共外交工作。第三,“一帶一路”建設存在極大人才的短缺問題,而智庫是培養孕育人才一個重要的源泉,對此,智庫必須高度重視起來。“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一年兩年三年五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兩代甚至更多代的人去完成。面對這麼長期艱巨的任務,智庫的工作也應該做得更加紮實。

主持人:講好“一帶一路”故事,需要王院長這樣的行動家,越來越多的行動家。

周曉晶:所以説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智庫的潛力很大。如果能夠將思想力、研究能力、咨政能力與輿論影響力、國際交往能力結合起來,將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感謝二位嘉賓的觀點,使我們對“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歷史意義、現實價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我們相信,以“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為重要抓手,一個新的全球治理格局將逐漸顯露出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將聯通共建和平共贏發展的世界夢,放出奪目光彩。

(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推出;統籌:王斯敏、蔣正翔;主持:賈宇;整理:賈宇;攝像:董騰飛;導播、剪輯:劉希堯;包裝:張瑜)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