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聚焦中華文化② 】

“歷史和瓷器,要相互關照。”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在新書《禦窯千年》的開篇序中這樣寫道。從中世紀起,中國就以“瓷國”享譽於世。在滿載瓷器輸出海外的絲綢之路上,篆刻著中國與海外交往的歷史。在今天“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瓷器更是中華文明中最繞不開的文化符號。日前,83歲高齡的閻崇年先生與文化界專家學者一起分享了瓷器之路的前世今生。

瓷器之路見證世界文明互動的歷史

有學者曾提出,中國除了世界聞名的“四大發明”,以瓷、茶、絲三位一體的“三大發明”模式,也是中華文明輸出的另一組重要器物,它産生的世界性影響,直接改變了西方人的微觀生活方式。

動圖報道丨解讀瓷器:禮遇四邦 書寫中國文化自信

  絲綢之路上出土的中國瓷器

近代以來,這些商品給中國帶來了不菲的外貿收益,也在西方社會掀起了“中國熱”。其中,瓷器不僅傳播了中華文明,還承載著海外各國的歷史文化。

閻崇年表示,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遺存,中國瓷器在亞、歐、非洲都留下過足跡。經過仔細考證和比對,他認為“瓷器之路”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基本重合。

“‘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都有古代中國陶瓷出土。瓷器以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文明,從宋到清,千年以來,在‘一帶一路’上,瓷器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閻崇年認為,中國瓷器貿易史也是世界文明互動的歷史。

全國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對此也表示認同,他認為無論古今和現代,“一帶一路”都是互通有無的橋梁,千年以來“一帶一路”上瓷器是中外國家交往中的國禮。文化交流與合作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靈魂,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禮遇四邦的工具,撰寫了中華文化底蘊的自信。

動圖報道丨解讀瓷器:禮遇四邦 書寫中國文化自信

  故宮博物館館藏的禦瓷

“你不了解瓷器,不了解原始的陶器,就不了解中華民族所積澱的深重的文化和智慧,就不能解讀世界古文明當中為什麼中華民族幾經衰落,必然復興。”葉小文感嘆道,從宋元到清朝,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但隨著清朝國力衰弱,中西貿易出現不對等,強買強賣和鴉片傾銷最終使代表和平交往和繁榮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難以為繼。

“瓷器,破碎了,無語更勝有聲。所以今天在烈火中重生的中國要給予世界的不是強權霸道,而是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葉小文話語堅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