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農曆辛醜年。 

這一年的暮春,國人因新冠肺炎疫情被抑制近一年半的遊興徹底爆發,借著“五一”小長假的機會,紛紛出門一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春光。 

位於北京西郊的香山作為昔日的皇家園林,歷來是春遊好去處,不但自然景色優美,人文古跡豐富,且擁有雙清別墅等革命舊址——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進京,第一站就進駐的香山,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指揮了渡江戰役、籌建了新中國。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全國上下興起學習“四史”的熱潮。讓我們一起跟隨歷史的腳步,遊走在這個昔日皇家園林裏,回顧香山百年曆史,感悟中國共産黨光輝歷程。 

香山在元、明、清時即被皇家營建為離宮別院。乾隆皇帝尤喜此地風物,因大興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並賜名靜宜園,正式納入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之中。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靜宜園先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掠破壞。一代名園,自此瓦礫遍山,終成廢墟。 

翌年——兩個甲子前的另一個辛醜年——清王朝被迫簽下《辛醜條約》。這一事件,連同不久前的中日甲午海戰,宣告了以洋務運動為核心的“同光中興”的失敗,最終促成了清王朝10年後的覆滅。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風和日麗,站在香山高處,向東南遠眺,可見玉泉山玉峰塔清瘦蒼勁,頤和園佛香閣金碧輝煌,一副絕好的千里江山圖。 

其實,在1860年的那次劫難中,不獨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頤和園前身萬壽山清漪園,以及“三山五園”其他兩處,圓明園、暢春園,均被焚掠殆盡。其中尤以圓明園最甚,以至於那場幾乎毀滅了京西所有園林的劫難被統稱為“火燒圓明園”事件。 

在那以後,大清朝野開始正視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曾國藩、李鴻章、嚴復、梁啟超為首的一批開明官員和學者的主導下,開始主動面向世界、學習西方以圖自強,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洋務運動:廣請洋教練製造槍炮艦船,開設新式學堂、向東西洋派送留學生……其巔峰是從無到有,創建了一支足以傲視亞洲的北洋海軍。 

遠處的頤和園昆明湖靜默不語。這座中國留存至今最為華麗的古典皇家園林,從一定意義上而言,是洋務運動的受益者——正是這三十年的建設,大清的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才有財力重建園林。在1860年的那次劫難中,“三山五園”皆遭焚掠,但只有清漪園有幸得以重建。 

但從另一方面來説,頤和園卻也是洋務運動的終結者——在當時列強環伺、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重建頤和園受到全國輿論的一致反對。最後無奈之下,清政府以建設海軍的名義籌集蒐羅資金建成。當時有官員為促成此事不擇手段,竟稱頤和園建成後,昆明湖可用來操練水師! 

這一舉動的後果,造成北洋海軍缺乏資金,裝備無法得到更新和維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在不久後的甲午海戰中被日本海軍殲滅,三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當年望著龐大的北洋艦隊列陣于黃海之上,大清龍旗飄揚,滿朝文武大約是躊躇滿志、風光無限的吧。誰也料想不到這所謂的“同光中興”,只持續了短短三十多年就嘎然而止了。充其量不過是清王朝覆滅前的一次“迴光返照”罷了。 

“輸卻玉塵三萬斛,天公不語對枯棋。”這是晚清名士陳寶琛在賠款割臺的《馬關條約》簽訂後,憂憤而作的《感春》組詩中最為沉痛一句。至今讀之,仍難以釋懷。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