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構建
你是誰:人物形象的塑造----立體
相信各位對這兩部電影都不會太陌生。《長城》憑藉強大的演員陣容未映先熱,不過觀眾對於這次借用好萊塢商業故事框架創作的中國故事並不感冒。饕餮的概念來源於上古洪荒妖獸,可我們並不會覺得這是一隻地道的中國怪獸,大量的戰鬥場面也嚴重的壓縮了鋪墊時間與人物弧光完整形成所需要的時間。電影講了兩個中國理念:家國情懷和“信”。這兩個理念無疑都是儒家頗為重視的,張藝謀大師試圖將故事的敘述與價值觀的輸出融合在一起,然而刻板的好萊塢套路讓我們覺得這是一次邯鄲學步。
反觀同時期上映的另一部影片《血戰鋼鋸嶺》,仍是以戰爭為主題卻口碑爆棚。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對信仰的堅定與殘酷的二戰戰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愛子心切的父親與鍾情的未婚妻讓角色更加豐滿,“求你了,上帝,再讓我多救一個人”的禱告打動人心。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以至於片頭片尾都在提醒著你“這是個真實的故事”。這並不是説魔幻的表現手法比不上真實的故事,而是一個好的故事應該體現出真實感,這與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無關的,就如同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雖然使用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卻仍然讓我們感受到了痛苦、受難和獸性。一個具有真實感的故事背後一定有社會基礎。
中國自身的複雜性決定了中國故事的多元性,我們不能去追求一種形式大於內容的動人,而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卻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