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

“海上絲路”泉州緣 ( / 25)

發佈時間: 2015-02-09 09:20:59  |  來源: 泉州晚報  |  作者: 莊建平  |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古代有不少阿拉伯人在泉州生活,圖為泉州海交館裏的相關碑刻。

旅行家驚嘆的國際大都市

720多年前,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泉州,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説:“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進口量乃百倍于亞歷山大港。”

宋元時期,産自中國的絲綢、瓷器早已蜚聲海內外,最遠到達歐洲。不少歐洲商人和旅行家慕名而來,希望能了解這個國家、學習這個國家的高超技術。在這一時期,中國最為繁華的港口當屬刺桐港。這些歐洲客商經由泉州踏上中國土地,在剛上岸的那一刻,他們就被這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征服”了。

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8月,義大利東部沿海城市安科拉的猶太人雅各,來到當時世界最繁茂的港口城市——刺桐城。他在泉州度過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半年時間,並用古義大利文寫下了《光明之城》手稿。《光明之城》對南宋末年泉州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和泉州的文化、宗教、民俗作了真實的記錄。雅各寫道:“因為街上有如此眾多的油燈和火把,到了晚上這個城市被映照得特別燦爛,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由於這個原因,人們稱這座城市為光明之城(Hanmansicien)。”

同樣,生活在13世紀和14世紀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和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也在各自的遊記裏,為這座城市的輝煌作證。

元代是泉州社會經濟和海外交通發展的鼎盛時期,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記載,刺桐瓷器物美價廉,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到8個瓷杯。據説馬可·波羅回國時,帶回德化窯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至今,義大利博物館還保留一件馬可·波羅帶回的德化家春嶺窯的小花插。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1年),馬可·波羅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護送闊闊真公主出嫁波斯。“大船三至十二桅,可載千人,皆造于刺桐(泉州)及興蘭(廣州)二埠”。

在阿拉伯國家,同樣有著關於泉州的記載。宋元時期,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抵達泉州,在他的《伊本·白圖泰遊記》中,他記述道:“我們渡海到達第一座城市是刺桐……這是一座巨大的城市,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入境內停有大船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1325年6月14日,22歲的伊本·白圖泰開始了他的東方之旅。此後,他用了28年的時間,行程12萬公里,足跡遍及亞洲、非洲和歐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期間,他從印度出發,循著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于1346年4月乘船來到被馬可·波羅稱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1347年1月,他再次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西返,直到1353年回到摩洛哥。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文章來源: 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
0

留言框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