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

“海上絲路”泉州緣 ( / 25)

發佈時間: 2015-02-09 09:20:59  |  來源: 泉州晚報  |  作者: 莊建平  |  責任編輯: 郭素萍

泉州國際友好城市——德國諾伊施塔特市的學生在開元寺石塔下合影。

泉州基於海洋文化的包容胸懷,讓更多的宗教在此落地生根。從元朝開始,許多歐洲傳教士來到泉州傳教,明清時期來泉州傳教的歐洲人更多。

明萬曆三年(1575年),西班牙傳教士赫雷德從馬尼拉乘西班牙的船來華,在泉州3個月,在他的著作中記載泉州人已種植玉米。

從天啟六年至崇禎十二年(1626—1639年),義大利耶穌會士艾儒略九進九齣泉州,與泉州地方官、士大夫、教徒廣泛交遊,有名字可考的約65人,與大學士蔣德璟、黃景昉、蘇茂相、何喬遠交遊較深。他們為艾儒略的著作寫序,贈詩艾儒略的有何喬遠、張瑞圖等。何喬遠贈艾儒略詩,對他給予很高的讚揚:“艾公九萬里,渡海行所學。其道在尊天,豈異洙泗躅?”“維此艾公學,千古入旸谷,吾喜得斯人,可明人世目。”

艾儒略在泉州,許多人受洗入教,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明末泉州有13所教堂,都刻艾儒略的著作,可見他在泉州的影響之大。艾儒略在泉州時,泉州先後發現4塊十字架石刻,使得“入教者愈眾”,對艾儒略在泉州的傳教活動起了促進作用。明崇禎八年(1635年),義大利耶穌會士聶石宗入閩,在泉州登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文章來源: 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
0

留言框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