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泉州緣 ( / 25)
發佈時間: 2015-02-09 09:20:59 | 來源: 泉州晚報 | | 責任編輯: 郭素萍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于1346年從泉州登岸,在中國遊歷。他在遊記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偉大文明,並稱泉州是世界最大之港。
高僧傳道解經的聖地
南朝,泉州已經有大船通航南洋。
西元565年,印度名僧拘那羅陀在刺桐港九日山的延福寺,一邊翻譯著《金剛經》,一邊等候季風,南航馬來半島。這件事情,被史學家當做泉州海外交通見諸文獻的最早記載。刺桐港,就是現今福建省泉州的古稱。
南安市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長胡家其的敘説,讓人依稀可見當年九日山下延福寺眾僧來閩傳揚佛法的盛大場面。從晉代到唐武則天久視元年(西元700年)第三次設置武榮州,州治由豐州城遷址今泉州市區(豐州是當時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海上絲綢之路遣舶祈風祭典之地),而建於西郊風景秀麗的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自然是吸引了大批高僧名士。南朝陳天嘉三年(西元562年),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挂錫翻譯佛經。
彼時,梁武帝派使到扶南,訪求名僧和大乘諸佛經,拘那羅陀欣然應邀來華傳教,隨帶經綸梵本240卷,于大同十二年(西元546年)八月到達南海郡(今廣東南部),繼而北上,直抵晉安(今南安),從豐州金雞港上岸,住南安九日山延福寺3年,講佛、播道、譯經。作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的拘那羅陀,在華期間共翻譯佛經49部、142卷。而此時翻譯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共有6種文字的譯本,九日山上至今猶存拘那羅陀“翻經石”古跡。
據胡家其介紹,九日山是古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閩南文化發祥地,而拘那羅陀來南安則是泉州與海外交流的最早歷史記載。這也是閩南宗教史上的一大標誌性事件。此後,他又輾轉各地,傳播佛法。
文章來源: 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