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關組合引發連鎖效應

一個晴朗的午後,連隊組織了一次問卷調查:“你對連隊的訓練建設有哪些想法?”

為了夯實“1+1>2”的組合作用,丁昆和汪新抱著嘗試的態度,想聽聽連隊每個人對訓練和建設的想法。沒想到,官兵們的意見紛至遝來。

“僅靠一兩個技術精湛的人,很難保證長久戰鬥力”“有些新技術原理很多大學生士兵都學過,不如讓他們試試”“與其用10年培養一個技術骨幹,不如集智攻關險難課目”……

支委會會議上,幾名支委陷入沉思。技術骨幹在連隊摸爬滾打10多年,對訓練和實戰中的技術應用早就摸索出自己的套路。但新技術一直加速革新,在戰爭勝負的天平上砝碼不斷加重。也許,是時候改換思路了。

“不如讓對訓練和管理有想法的同志,結對攻關解決問題。”副連長路鵬濤提議。“那就針對訓練和管理中的難題,成立群眾性攻關組合!”支委們達成一致,“不僅要對難題‘懸賞’,還要張貼龍虎榜對攻關組合進行表揚!”

“攻關組合的成立都很靈活,有的根據任務臨時搭配,有的新老結合優勢互補,有的強強聯手能量翻倍。我們不搞強制評比和績效考核,就是要讓官兵的思想和創意活躍起來、智慧和知識凝聚起來。”丁昆説。

攻關組合帶來了一系列連鎖效應,為整個連隊難題的“爆破”不斷積蓄能量。

李俊偉和李曉曉兩人最有默契。他們根據專業特點和帶兵經驗總結歸納出某訓練指導法,將所有訓練要點以簡練的方式圖文並茂地列舉出來。

訓練指導法投入使用後,連隊官兵好評不斷。“這套訓練指導法對我們剛接觸爆破專業的‘小白’很實用。翻到特定的訓練課目,我就知道要提前學習哪些理論、帶哪些器材、達到什麼訓練效果。”列兵喬鬱虎説。

其他攻關組合紛紛發力。學習過機床、電焊的中士張臨輝和上等兵潘志郡一起改進了地雷模型:如果訓練中處理不當,模擬雷就會冒煙冒火,便於新兵理解排爆原理。

“以前都是跟著老班長干,現在我也能參與到連隊建設中。”大學生士兵范孟鑫感慨。攻關組合激發了連隊的創新活力,讓每名官兵都産生更強的使命感和獲得感。官兵們開始踴躍地把創新思路,應用到解決現實難題上。

水下爆破班副班長王冰瑞和下士萬長久主動請纓,反覆研究理論、潛水試驗,總結出特定的水下搜索法和排爆法,大大提高水下搜排爆效率。

  三級軍士長李俊偉正在排除未爆彈。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