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的歷史擔當

 ▲資料圖

改革,歸根到底是自我革命,是壯士斷腕,是換羽新生。

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啟動之初,習主席告誡全軍,軍隊要跟上中央步伐,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堅決推進軍隊各項改革。大家一定要有這樣的歷史擔當。

取捨有大義,去留見丹心。改革開放40年,人民軍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離不開忠誠使命的歷史擔當,都伴隨著義無反顧的犧牲奉獻。

醞釀百萬大裁軍時,鄧小平説:裁軍是個得罪人的事,還是我來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給新的中央軍委主席。他還叮囑軍隊高級將領:怎麼減法,請大家出主意,我只講總部帶頭。

百萬大裁軍的“主刀人”、時任副總參謀長何正文,首先動員自己的4個子女全都脫下了軍裝。高級幹部的示範效應,成為推動裁軍的強大動力。

改革強軍,強健的不僅是軍隊的“筋骨”,還有軍人的“肩膀”。面對撤並降改的“改革陣痛”,面對進退走留的“思想震蕩”,能不能直面挑戰、擔起責任,是檢驗革命軍人忠誠度、擔當力的試金石。

這輪改革中,向軍旗敬最後一個軍禮的時候,原第31集團軍某團副團長吳鵬程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淚水,既有對軍營和戰友的不捨,還有對父親吳海金的歉疚。

20多年前,為了支援部隊改革發展,時任某師師長的吳海金脫下了軍裝,把軍旅夢想寄託在獨生子吳鵬程身上。兒子也很爭氣,先後8次榮立三等功,還被評為“全軍優秀參謀”。

“本來希望兒子在部隊幹一輩子,彌補我的遺憾,沒想到他也遇上了改革。改革當前,走留都是貢獻,真正的軍人必須經得起這種考驗。”吳海金為兒子的選擇感到欣慰。

兩代軍人,用自己默默的“轉身”,換來了人民軍隊的“轉型”。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每一次軍隊改革,都有無數軍人像吳家父子一樣,有位置努力幹好、換位置儘快適應、沒位置堅決服從。留下是支援改革,離開同樣是支援改革!

面對改革調整,心中縱然有百般不捨、萬般留戀,當那一天真的來臨,千軍萬馬沒有任何雜音。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在引灤入津工地上奮戰的鐵道兵第8師官兵,突然接到“集體轉業”的命令。官兵全力以赴“為鐵道兵寫好光輝歷史的最後一頁”,提前3個月完成穿山引水任務,創造了轟動全國的“引灤精神”。

1998年,濟南軍區某師已確定撤編,接到赴湖北長江抗洪命令後,官兵心無旁騖投入搶險,凱旋後毫無怨言加入到“裁減員額50萬”的行列。

這一輪改革中,作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移防的軍級單位,原第27集團軍奉命進駐幾百公里外的太原。剛安頓下來不久,又一道命令傳來,該集團軍面臨新的調整改革。無論轉隸移交、撤並降改,還是分流轉崗、轉業復員,官兵哪需要哪去,打起背包再出發。

▲陸軍某部移防途中。資料圖

“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從關中平原到西北大漠,從天府之國到雪域高原,從江南水鄉到嶺南山區……新一輪改革中,隨著分流、調整、調動、轉隸,多少英雄部隊離開繁華都市移防偏遠鄉鎮,多少熱血軍人告別父母妻兒走向陌生遠方。

南部戰區陸軍機關幹部幾乎全部來自異地,幾乎所有人與家屬、老人兩地甚至三地、四地分居。在過渡營區,某團幹部家屬小孩未能搬走,“院裏娃娃的爸爸在遠方,遠方娃娃的爸爸在院內”成為特殊風景。

不同的年代,同樣的選擇。一粒沙,一滴水,于歷史洪流不過是滄海一粟;一個人,一個家,于改革大潮不過是浪花一朵。但正是每一名軍人都交出了優異的改革答卷,軍隊才能經受住時代大考;正是每一名軍人的拼搏與付出,才鑄就了軍隊的輝煌、塑造著軍隊的未來。

征途漫漫,風雨兼程。

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習主席在波飛浪卷的南海邊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改革強軍、奮楫中流的人民軍隊,也一定會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