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專題丨“新空間觀”謀全球“站位”
▲ 一列高鐵列車行駛在江西九江八里湖特大橋上 張學東攝/本刊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劉菁 余賢紅 吳鍾昊
這是地理版圖上的江西:中國中部、長江中下游,北緯24°29′至30°04′、東經113°34′至118°28′之間;國土16.69萬平方公里,東西橫貫約485公里,南北縱深約620公里;鄰長珠閩三角,接鄂湘皖浙粵閩。
這是AR(增強現實)版圖上的江西:東西南北虛擬伸長,經濟佈局突破地理空間,朋友圈不囿相鄰相交世界;發展增速跑在全國前列,與國內乃至世界産業齊步,市場佔有率全球首位的産品越來越多;創新動力超越資源稟賦,高品質驅動跨越趕超。
坐標之變,源於空間戰略之變。“不以江西為世界,而以世界謀江西”,這是江西的新格局、江西的大氣魄。江西省委提出,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寬闊的視野,登高望遠,對內陸開放更大突破,與世界對接深度融合,構建“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區域框架,拓展大開放格局。
從“江西”到“中國江西”再到“世界江西”
正是“格局”之變,讓新世紀以來的江西一步步走向更加開放,在比較與追趕中不斷地重新定位,“空間觀”持續放大,發展格局在更寬領域打開。從過去局限于江西謀發展,到後來跳出江西在中國的版圖上找到發展空間,再到今天“不以江西為世界,而以世界謀江西”,江西以更寬廣的視野在世界版圖上拓展跨越發展的新空間。
站在江西看江西,一些人擔憂,這裡不靠海不沿邊,交通落後,基礎薄弱,中部經濟如何免於“塌陷”。跳出江西、站在全國看江西,眼界、格局一下打開了。新世紀之初,江西將自己的空間坐標定位於“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即把江西建設為沿海發達地區的産業梯度轉移基地、優質農産品供應基地、勞動力輸出基地以及周邊省份旅遊休閒的後花園,力爭實現中部崛起。
進入新時代,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給全球創新者以共同的起跑線和機遇。在今年7月底召開的江西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上,江西省委書記劉奇提出,回望走過的路,借鑒別人的路,前瞻遠行的路,擴大開放始終是江西發展的必由之路、根本出路。要充分發揮江西“沿海腹地、內地前沿”的區位優勢,力爭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中“富起來”“強起來”。
站在國際舞臺捕捉江西機遇、謀劃江西發展,成為江西上下的共識。放眼世界看江西,江西發現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大趨勢:地理空間上的局限被打破,開放的“末梢”可以變為開放的“前沿”。從“江西”到“中國江西”再到“世界江西”,格局視野之變繪製了江西新畫卷,帶來了江西“加速度”。
高速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5916公里高速公路連接起江西100個縣(市、區),575趟動車高鐵境內穿梭,132條航線通航國內外68個城市,今年1~8月開行的贛歐班列就有113列。
戰略性新興産業搶佔全球風口:在LED行業,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南昌大學硅襯底藍色發光二級管技術,打破國外長期壟斷並與日美形成三足鼎立;在新能源行業,地處江西上饒的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在智慧製造行業,全球第一家VR(虛擬現實技術)産業基地在江西南昌建成。
經濟增速近年來持續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國內生産總值預計增長9%,增速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對外開放成效幾何級增長:江西實際利用外資從1985年的517萬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14.6億美元,增長了2200多倍。截至目前,已有66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148家國內500強企業來贛投資。開放型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對全省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58%。
政策環境打開更為開放的大門:江西人自古就是古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弄潮兒”,早就有開放的基因和血液。但江西省委清醒地意識到,開放不夠仍是發展的主要瓶頸。今年8月江西制定的《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擴大開放領域和招商引資等六個方面,30條幹貨“含金量”十足。目前,贛企已在“一帶一路”沿線三分之一以上國家(地區)開展國際工程以及産能、投資合作。
從“跟隨”到“齊步”再到“領跑”
創新是領跑的助推器,依靠創新引領,才能使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技術革命和産業革命中領跑制勝。以LED、VR、移動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已逐漸成為江西對話世界的“新名片”。
江西對通過創新引領突破空間局限深思熟慮:全面梳理科技資源狀況,對技術領先、産業化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圍繞創新鏈部署産業鏈;系統分析産業發展現狀,對主導産業、特色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約束明顯的環節,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江西省明確提出,要重塑“江西製造”輝煌,加快發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共用經濟等新興産業,努力搶佔産業制高點。
從跟隨開始,到實現齊步,目標是領跑。圍繞到2020年全省航空産業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從航空資源大省向航空經濟強省轉變的目標,江西頻頻出手,新聞不斷:全國首個省局共建的民航適航審定中心在南昌成立,全國首個低空空域管理暨通航飛行服務院士工作站落戶江西,全國首張無人機航空運營許可證花落江西……諸多“全國首個”,已使江西從空間概念上突破地界之限“飛”起來。
在深入採訪過程中,記者被江西幹部群眾中蘊藏著的國際視野和發展志向所感染,他們不再滿足於過去的跟跑,而是放眼世界,主動對標對表國際技術標準和産業動向,在全球各地“布點落子”,在一些新經濟領域甚至已經實現國內、全球“領跑”。
10月,由工信部和江西省主辦的2018年世界VR産業大會在南昌召開,這是目前全球VR産業領域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一次會議活動。過去一説到南昌,人們想到的就是古時豫章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如今説到南昌,人們還能想到LED技術、電子資訊及VR産業等。
近幾年來,南昌市不僅致力於保護延續秋水長天的古韻詩意,而且緊密跟隨世界前沿技術,迎接産業朝霞。短短幾年間,南昌電子資訊産業以年均超30%的增幅增長,預計今年主營業務收入可破千億元,成為國內同行業技術、産業上的領跑者。南昌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指紋生物識別模組、攝像頭和觸摸屏出貨量世界第一,江西聯創電子有限公司的全球高清廣角鏡頭供應量第一,南昌菱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接觸式影像感測器市場佔有率世界第一。南昌市市長劉建洋説,産業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內在核心競爭力,南昌在新一輪産業轉型發展中搶佔有利地形,變道超車。
打造“世界光伏城”“中國光學城”“江西汽車城”,這是毗鄰浙江省的贛東北城市上饒的經濟發展定位。位於上饒經開區的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原是當地一個鄉鎮從浙江引進的企業,如今卻已成為全球光伏龍頭企業,不僅太陽能組件出貨量居全球第一,而且在美國、印度、馬來西亞、南非、墨西哥等地設立了生産基地。晶科能源公佈的二季度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總收入為60.6億元,相比一季度增長32.7%。在上饒經開區,6家整車企業落戶,新能源汽車産能規模穩居全省第一;光學鏡片穩佔全國近三分之二市場。上饒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張愛平説:“向改革創新要空間、要動力、要品質,才能實現新發展。”
處在鷹廈、皖贛、滬昆三條鐵路幹線交會處的鷹潭市,被稱作“鐵路拉來的城市”。作為我國銅工業重要基地之一,這裡曾一銅獨大。近年來,鷹潭搶抓智慧時代城市轉型升級機遇,成為“新一代寬頻無線行動通訊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城市。它以移動物聯網為平臺建設智慧新城,初步實現了在國內物聯網路建設、物聯平臺建設、物聯應用、物聯産業“四個領先”。鷹潭市委書記郭安説,隨著物聯網技術與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融合,一座萬物互聯的智慧新城正在形成,到2020年底鷹潭市物聯網産業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
吉安市瑞鵬飛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機器轟鳴。公司總經理楊幸東介紹説,企業生産的汽車零部件將近80%出口國外,終端客戶為大眾、保時捷、賓士、寶馬等。德國汽車製造業巨頭戴姆勒集團的高管説:“你們生産的産品,和我們在本土生産的沒什麼不同!”瑞鵬飛並不滿足此,而是認真思考“如何做民族企業的高峰”,力爭從單一的汽車零部件産品生産商向機床設備製造商和服務商轉型,他們已著手在以精密製造聞名天下的德國佈局機床生産企業,“我們的機床要拿到全球比高低!”
從“南門北港”到“工業走廊”再到“一圈兩軸三區”
空間創新對於發展升級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江西自古就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以何種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和生産力佈局最有效,一直是這個省探討的重大戰略。
改革開放之初,江西區域戰略主要是依託贛州、九江兩個門戶佈局“南門北港”。新世紀前後,江西逐步形成了“昌九工業走廊”,之後又推進“昌九一體化”,力爭以空間組合實現新的增長。然而,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一直不夠明顯。
環顧四週進行比較後,今年以來江西謀劃了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框架:構建“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以融合一體的大南昌都市圈為引領,以滬昆、京九高鐵經濟帶為驅動軸,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贛東北開放合作、贛西轉型升級為三大協同發展區,形成層次清晰、各顯優勢、融合互動、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區域格局優化,著力點在區域發展方式、發展路徑及生産力佈局的調整和功能重構。江西提出,每個區域板塊的發展定位確定後,就要以此來設定差異化的政策配套、評價體系、考核辦法,並優化交通、能源、資金、人才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資源配置。
通過堅持全省“一盤棋”,江西各地根據自身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完善生産力區域佈局,如今已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産業集聚區:
不靠海、不通高鐵的吉安,近年來出人意料地涌現出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獨樹一幟”的電子資訊企業:佔國內LED發光二極體市場份額70%、全球LED中小功率封裝能力第一的木林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供應蘋果高端藍芽耳機一半以上份額的立訊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吉安緊緊抓住電子資訊消費上升的世界大趨勢,把電子資訊産業確立為全市首位産業,優勢資源向首位産業、重點企業傾斜。目前,落戶吉安的電子資訊及其配套企業有800多家,今年的主營業務收入有望突破1000億元大關。吉安市委書記胡世忠説,在新的經濟業態中,主要靠人才和技術左右逢源,區域發展的關鍵力量是創新。
走進位於贛州市南康區的贛州港,只見一輛輛叉車、巨大的龍門塔吊繁忙作業,一批批進口木材在這裡落地,一件件製造好的傢具從這裡運往世界。過去,這裡雖有5000多家傢具企業,但因進口木材要從沿海港口運進來,成本高企。在國家大力支援下,當地大膽改革創新,在內陸地區“無中生有”地建成了綜合性一類口岸——贛州港,這是內陸唯一一個木材進口直通口岸。
依託贛州港,南康與歐洲的來往運輸時間從過去的45天降至15天,每立方米木材進口綜合成本減少900元。如今,南康已開通了18條中歐(亞)班列線路,輻射俄羅斯、哈薩克等1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買全球、賣全球”讓南康傢具成功步入千億産業“方陣”,今年上半年南康傢具累計出口67681萬元。
擁有152公里長江岸線的九江市,緊緊抓住長江經濟帶重大戰略機遇,緊跟新工業發展潮流,重點打造電子電器、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産業集群集約發展,引領工業高品質發展。
贛西宜春市發揮“亞洲鋰都”優勢,鋰電産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幅持續保持在50%以上,來自宜春的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位居全國前列。
瓷都景德鎮不僅打好陶瓷文化産業牌,還搶抓機遇發展通航産業,與昌飛公司共同打造航空零部件産業園,去年全市航空産業産值超230億元,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的故里撫州市,借助跨越東西的戲劇文化的時空對話,重點打造了文化創意、休閒旅遊、中醫藥、健康養生養老、數字經濟、現代物流六大産業。
工業城市新餘加快調優産業結構,積極培育新製造經濟,加快大數據産業發展。近兩年新餘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7家,總量達到76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去年增長15%。
作為全國18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萍鄉重點佈局電子資訊、先進裝備製造、節能環保和海綿産業等新興産業集群,“海綿城市”成為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新形象。
不以江西為世界,而以世界謀江西。勇於將自己置於世界大格局中的江西,將借格局之變創造跨越省界國界的大江西。(刊于《瞭望》2018年第43期,此為本期專題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