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船青島海西灣基地。(資料照片)

倒逼“下海” 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2018年10月5日上午,武船集團雙柳基地為新加坡公司建造的40米多功能支援船首制船,緩緩駛離南通如皋碼頭前往新加坡,實現圓滿交付。

40米多功能支援船屬於淺吃水經濟實用型工作船,主要服務於近海、淺吃水區域,可實現海上船員運輸、一級對外消防、貨物供應等功能。武船建造的這艘多功能支援船,經受住了各種嚴苛測試。

2018年初,這艘新船舶經過兩天試航,19項試驗項目全部一次性報檢合格,其性能指標、建造品質和外觀效果均得到了船東、船檢等多方的高度讚譽。良好的口碑帶來的直觀效益是:武船開始深入開發淺吃水經濟實用型工作船市場。

這只是武船眾多新開闢業務領域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武船的所有産品主要用來保障國家保障軍隊的需要,市場的份額很小。”楊志鋼介紹。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武船打開新的發展機遇。

事實上,上世紀80、90年代,全球造船行業步入蕭條期。面對生存壓力,武船堅定走轉型升級之路,除傳統軍船生産外,更多向附加值更高的民船、非船市場邁進。

民船領域,武船的高端海洋工程船業務是被國際市場“逼”出來的。

2003年,一次偶然機會,武船接到希臘船東帶來的高端海工船合同。根據合同要求,船型設計和生産設計都要企業自行完成,國內沒有類似經驗;船上很多設備安裝都是武船未曾涉足的領域,有些甚至是國際首創……

嚴苛的合同條款倒逼武船自我革新,機遇和挑戰同時擺在面前,武船選擇了“啃硬骨頭”。

為改變武船過去傳統的生産和管理模式,適應國際市場要求,武船專門編制《出口船建造管理規範》,從合同承接到海上試驗再到售後服務均做出詳細規定。這一舉措對後來實現高端海工船建造標準化、程式化和規範化起到積極作用。

武船船塢中駛出的高端海工船,在系統功能、裝機容量和拖樁能力上逐漸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激烈的國際造船市場逐漸成為一片“紅海”,搏擊浪潮多年的武船意識到,主流海洋工程鑽採設備才是未來海工裝備製造業的富礦。2008年,在楊志鋼的主導下,武船開始拓展海工裝備主業,打入高端海上鑽井採油設備領域這片“藍海”。

2009年,以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為主的武船青島海西灣基地投産。為快速搶佔市場,武船請來新加坡管理團隊,嚴格按國際市場要求改革管理體制,當年便取得美國船級社海工體系認證,並逐漸獲得國際客戶的認可。

2011年,武船一舉拿下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深海浮體項目。巴油項目的順利承接、建造和交付,讓武船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海工裝備製造廠。

回顧改革開放之路,楊志鋼認為,武船的改革不僅是體制機制的變化,更是突破空間限制,從大江走向大洋,從民船走向海工,生産製造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的過程。

2016年,武船與北船優勢整合,打造“新武船”,雙方統籌資源,優勢互補,形成1+1大於2的效應。資源整合後的新武船在研發設計、生産能力運用等方面邁上新臺階。

如今的武船一個總部、兩大基地,全面具備軍民融合的資質和能力。武昌總部是武船的技術中心和決策中心,是軍工軍貿、公務船研製基地;武漢雙柳是國家重要的出口船、公務船、豪華遊艇等船舶建造基地,也是國際一流的橋梁和重型裝備製造基地;青島海西灣基地是海工裝備、大型船舶、FPSO(即海上浮式生産儲油船,被稱為“海上石油工廠”)國際化建造和總裝基地。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