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理想信念教育始終是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的工作,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集《咬定青山不放鬆》主要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理想信念的思想,通過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和報告中運用的古代典籍,如“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禦也”、“位卑未敢忘憂國”、“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典故,從“為什麼要有理想信念”、“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理想信念”和“怎樣堅持理想信念”這三個問題出發,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的生動案例,採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激勵大家樹崇高理想信念,抱滿腔家國情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工商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大家!

清代的鄭板橋有一首咏竹石的題畫詩,是這麼寫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是借咏竹子的頑強生命力來表達一種堅定的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很喜歡這首詩,早在當年他在梁家河插隊的時候,對這首詩就有深刻的印象,也有深刻的體會。後來他在一篇文章當中,曾經把這首詩的前兩句做了一點小小的改動,“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借此來表達紮根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志向和信念。

今天我們這期節目的主題就是“信念”,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理想信唸有一系列重要的論述。在這些論述當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用典,我們今天通過解讀來領會他深刻的思想內涵。

好,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南京航空航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老師。

思想解讀人徐川:

大家好!在分享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一件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在長征途中,在一位老人家借宿,這位老人叫徐解秀。臨走的時候,三位女紅軍看到老人家也比較窮苦,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就把當時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條給老人留下了。後來老人反覆説,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來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追求,是中國共産黨人安身立命之本。正是因為擁有了這樣一份理想信念,我們才能夠在革命年代前赴後繼、百折無悔;才能夠在建設年代,艱苦奮鬥、激情燃燒;才能夠在改革開放年代,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正因為有了理想信念,我們才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才能夠得到億萬人民的支援。

理想信念很重要,可是為什麼重要?很多人也未必能説得明白。談到理想信念,有三個問題我們需要解決:

第一,為什麼要有理想信念?第二,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理想信念?第三,怎樣堅持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説過,抓落實就像敲釘子,如果釘不到點上,釘子要打歪;釘到了點上,只釘一兩下,釘子還會掉下來。如果我們把理想信念相關的三個問題比作“三根釘子”,那怎樣才能釘好呢?

我們先來看“第一根釘子”,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體現在哪?

總書記關於這個問題有一段精彩論述,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説:“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禦也。”意思是説,志存高遠的人,再遙遠的地方也能達到,再堅固的東西也能突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産黨員為黨和人民事業英勇犧牲了,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力量。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聽到總書記的這段話是2013年的6月28號,他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的。參加這次會議的都是組織系統的幹部,組織系統是幹什麼的呢?是選人用人的。在講話當中,總書記特別強調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在這段講話中,總書記有一處用典,他説古人説,“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禦也。”這句話是哪位古人説的?對於今人,又有怎樣的啟迪和教益呢?現在我們有請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中央民族大學蒙曼教授。

經典釋義人蒙曼:

這句格言出自清朝一個學者,叫做金纓,編纂的一部格言集——《格言聯璧》,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名言警句大全”。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要引用這句格言呢?其實他主要在講立志的問題。

我們經常説一句話,叫做志存高遠,志向到底能夠遠到什麼程度啊?按照《格言聯璧》的説法,叫做“無遠勿屆”,這是一個成語,我們一般寫作“無遠弗屆”,出自《尚書》。《尚書》原文是這麼寫的:“惟德動天,無遠弗屆。”説只有德行可以感動天地,沒有哪個地方遠到不能夠被德行感動。其實不光是德行,志向也有這樣的力量。志向到底能夠遠到什麼程度呢?《格言聯璧》給了兩個具體的意象,一個叫窮山,一個叫距海。那也就是我們説的,山之涯,海之角,我的志嚮往那個方向走了,哪怕到了山邊、到了海邊,只要我的志向還要往前走,那麼山和海都不能限制我,這是説的遠度。

再來看第二句話,講強度。説“志之所向,無堅不入”,“無堅不入”也是一個成語,我們一般寫作“無堅不摧”,就是沒有什麼堅固的東西不能夠被破壞掉。那麼堅固的東西是什麼呢?《格言聯璧》的作者也給了兩個具體的意象,一個叫做銳兵,一個叫做精甲。銳兵是什麼?尖銳的兵器;精甲是什麼?精良的鎧甲。也就是説當你面對的是兵器的時候,志向是什麼?志向就是鎧甲,你再銳利的武器,你也突破不了我的鎧甲;面對鎧甲的時候,志向是什麼?志向就是兵器,你再厲害的鎧甲,我的兵器也一定可以把你刺穿。也就是説沒有什麼樣堅固的力量,可以堅固到居然能夠抵禦志向的力量。

為什麼志向具有如此偉大的力量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志嚮往大里説叫作理想,往小裏説叫作目標。一個人有了理想,有了目標,才會有決心,有勇氣,才會去做那些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舉一個例子,《後漢書·耿弇傳》,講了一個叫作耿弇的大將軍的故事。這個大將軍怎麼回事呢?當年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耿弇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只有21歲。然後他就去投奔南陽的劉秀,跟劉秀起兵。當時他就勸劉秀,説我們去收復河北,然後再從河北平定山東,然後我們就可以安定天下了。那時候劉秀也不過是一小股力量,耿弇更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所以誰都覺得他這個説法太誇張了,不可能實現。可是,耿弇因為有了這樣的志向,他就産生了那種拼命三郎的勇氣。

舉例子,有一次打山東的時候,他的腿被敵人的箭射中了。怎麼辦呢?他抽出佩劍來,直接把箭頭砍斷,接著戰鬥。就因為有這樣捨生忘死的勇氣,所以耿弇真的成了常勝將軍。他原來預設的目標,收兵河北也罷,平定山東也罷,乃至於幫劉秀安定天下也罷,就都實現了。所以劉秀看著耿弇,很感慨地説了一句話,叫作“有志者事竟成也”,現在大家熟悉的“有志者事竟成”就出自這兒。

其實不光是耿弇,我們熟悉的勾踐臥薪嘗膽也罷,還是司馬遷發憤著書也罷,還是説祖逖擊楫中流也罷,這些人之所以成就別人成就不了的事業,不都是因為有志向在背後為他們加油鼓勁嗎?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格言聯璧》這句話,其實也是在講樹立遠大志向的問題。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改革建設年代,人都要有理想,有信念,用理想和信念激發出人的鬥志,我們的人生才能無遠弗屆,無堅不入。

主持人康輝:

謝謝蒙曼老師的講解。

接下來,我們繼續請徐川老師來做講解,把這“第一根釘子”釘牢!

思想解讀人徐川:

接下來我想做個“導遊”,帶大家去一個地方。那裏很美好,天空一碧如洗,白雲擦過耳邊,時而天地澄澈,時而雲霧茫茫,你可以盡情地在那兒發自拍、發定位、曬朋友圈;那裏很荒涼,天空中找不到鳥兒飛過的痕跡,你可以盡情地放空、發呆、思考人生;那裏也很凶險,海拔近五千米,你走上幾步可能就會腿腳發軟、眼前發黑、心裏發慌。所以,你可能要帶上氧氣瓶,穿上羽絨服,揣上巧克力,喝上幾罐功能飲料,吃上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後坐上纜車,穿雲入霧到達山頂,去征服最後的那幾百米。

有的同學想到了,這個地方是雪山。是不是很美好?當然很美好。但是,如果你什麼都沒有呢?如果你沒有羽絨服、沒有氧氣瓶、沒有巧克力、沒有早餐、沒有纜車,你餓了吃什麼?渴了喝什麼?累了在哪兒休息?缺氧怎麼辦?這些在現代人看來都不是問題。

但是八十多年前,那群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戰士,背著沉重的裝備,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從山腳,開始丈量那些人跡罕至的雪山?是什麼讓他們承受著缺氧、嚴寒、饑餓,依然一往無前?是什麼讓他們堅信希望一定在前方,勝利一定在前方?

有人説,是敵人的追擊和後面的炮火嗎?不,我們知道,他們有別的選擇,他們可以徬徨、可以猶豫、可以退縮,甚至可以逃離。

那是不是前方高官厚祿的許諾和豐厚的糧餉?不!當然也不是。因為他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走下雪山,事實上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見到將來的美好。那是什麼呢?我們找不到別的答案,只能是一個詞,那就是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説,“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像的。”

就因為這份理想信念,紅軍踏過了雪山草地,抗聯殺出了白山黑水,我們在茫茫戈壁上建起了航太城,我們把人間天路修到了青藏高原。從百廢待興到河清海晏,也就短短的幾十年。

所以,信唸有什麼用?信念就是希望,信念就是力量,信念讓我們變成了不一樣的我們,信念讓中國走到了現在。

思想解讀人徐川:

前面説完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根釘子”,也就是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理想信念?關於這個問題,總書記有一段精彩論述,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