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以來,記者相繼深入湖北、江西、河南、陜西、山東等地農村調研發現,當前部分農村青少年精神狀況不佳,突出表現在沉迷網路遊戲、奮鬥動力不足、對未來缺乏信心等。其中一些人甚至被灰黑色勢力所拉攏,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此類問題的出現,折射出當前對農村青少年的教育還存在不少痛點和盲點,如隔代養育只管溫飽不管心理,文化生活供給“少口糧、缺營養”,網路不良資訊侵害等,導致部分農村青少年精神世界出現“荒漠化”,亟待予以關注和破解。
5天學校教育抵不過週末2天“放羊式”管理
家庭教育缺失是記者調研中發現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不少基層人士表示,5天的學校教育抵不過週末2天“放羊式”管理,有時候甚至會出現“5+2=0”的現象。
河南省開封市杏花營鎮中學9年級2班班主任許盼盼認為,家長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務工,一年到頭忙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有些孩子近乎處於失控狀態”。
在部分農村,隨著大量年輕父母外出務工,隔代養育現象極為突出。在湖北恩施市義工協會結對幫扶的358名農村青少年中,70%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會長向波介紹,這些家庭能讓孩子不餓著、不凍著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提供什麼精神文化生活,有些孩子還要照顧爺爺奶奶的生活,很多孩子缺乏愛和引導,極易産生厭學情緒,個別甚至發展到通過偷東西尋求刺激。
即便在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鄉村,隔代養育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皇城二中校長李桂平告訴記者,當地大棚蔬菜産業發達,鎮上基本沒有留守兒童,但是家長都特別忙,顧不上照顧孩子,導致學校裏的一部分學生屬於隔代養育,“思想引導方面嚴重不足”。
打個籃球沒場地,鄉村文化生活供給體系不健全
——缺設施。文體活動場地不足,硬體建設差距明顯。以湖北省恩施州為例,該州文體新廣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底全州尚有1009個村無文體廣場,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極不適應。在恩施州咸豐縣高樂山鎮龍家界村,一名中學生告訴記者:“看書寫作業累了,想打籃球,卻沒得場子。”
——缺活動。記者在部分農村走訪發現,廣場舞之類的文娛活動漸成風尚,但是青少年並不感興趣。一些基層幹部坦言,受能力、資源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不借助外部力量,農村很難組織起常態化的吸引青少年參與的活動。
——缺産品。“村裏偶爾會有送戲下鄉和送演出下鄉,戲從來不看,根本看不懂;文藝演出有時候會看看,也覺得沒啥意思。”陜西省藍田縣溝口村24歲村民王立説。
——缺管理。調研中發現,村級組織對既有的一些文體設施如農家書屋的管理,存在疏忽的情況。共青團恩施州委副書記沈灝然透露,如今的一些農家書屋利用率低,原因在於圖書更新不及時,管理不到位。村級組織對一些文體場所的管理也存在類似問題。
——缺人才。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一名中學校長認為,體育、音樂、美術老師是農村師資隊伍的薄弱環節。而且,這些老師年齡也偏大,往往對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把握不夠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