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拼會贏”到全面發展:以接力奮鬥踩準時代鼓點,以改革創新攻克前行難關
恒安集團CEO許連捷在接受媒體採訪(2017年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2017年初,一張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不小的震動:身家百億的恒安集團CEO許連捷在機場候機廳吃泡麵。照片背後,是這位65歲的“閩南民企先驅”放棄“退休”,再度出山。
許連捷13歲開始“提籃小賣”,這位至今喜愛吃地瓜稀飯的晉江“創一代”這樣解釋自己的復出:“恒安的銷售一度下滑,作為企業創始人,義不容辭要和大家共渡難關。我重返一線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百年千億恒安的發展藍圖。”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首晉江幾乎人人會唱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濃縮了晉江人最為寶貴的人生信條。
老人在晉江市磁灶鎮大埔村敬老院散步(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對於晉江人的拼搏精神和成功密碼,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精闢概括:它就是內涵于廣大晉江僑屬中的蘊蓄深厚的拓外傳統和強烈要求改變貧窮現狀的致富願望。在他看來,這是晉江經濟中“最生動、最活躍、最本質的東西”。
在福建省內,素有“睡不著的晉江人”之説。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晉江廣大幹部群眾和企業家們,一直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附加值最薄的傳統製造業領域摸爬滾打,“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逆境求生、遇挫不棄成為晉江人的鮮明特質。
晉江人的“拼”,首先是一種堅持,對實業、本業、主業的堅持。
在位於晉江市的柒牌時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建示範車間,工人在做工間操(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在晉江市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前右)在引導市民辦理業務(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專注于一雙鞋、一片紙、一顆糖、一把傘……以民生産品製造為主的實體經濟是晉江産業的根基。多年來,面對外部市場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考驗,面對脫實向虛的“熱錢”“快錢”等誘惑,晉江企業家們心無旁騖,踐行著“説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理想追求。
安踏的故事正是如此。1980年,晉江農民丁和木賣掉所有值錢的家當,湊得1000塊錢從家庭作坊開始創業。1991年,安踏公司成立,寓意生産的鞋子“穿著很安全,能夠踏踏實實走路”。
1995年,丁和木退居二線,其子丁世忠接班,安踏也賦予了新的含義,即“安心創業,踏實做人”。從拉著600雙鞋子闖蕩北京到造就如今市值千億港元的民族品牌,丁世忠和他的安踏始終堅持“單聚焦”戰略,對“一雙鞋”精益求精。
晉江人的“拼”,更體現在敢闖敢試、勇於創新。
在晉江企業發展史上,曾有兩次爭先恐後、你追我趕的改革創新嘗試:上市潮與品牌潮。正是這兩股推力,極大促進了晉江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讓“晉江製造”脫胎換骨、贏得先機。
1998年,恒安公司在香港上市,帶動了晉江民營企業上市熱潮。晉江市順勢而為,專門成立“上市辦”,引導企業改制上市,形成資本市場“晉江板塊”,迄今,晉江擁有46家上市公司,數量居全國縣域前列。
如今,晉江已形成紡織服裝、製鞋2個超千億元和食品飲料等5個超百億元産業集群,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2件、中國名牌産品13項。
在一年一度的中國(晉江)國際鞋業暨國際體育産業博覽會上,一位客商在了解安踏運動鞋(2017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工人在位於晉江市的安踏集團生産車間內工作(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改革創新,既要傳承成功經驗,更要解答新的時代命題。
傳統産業如何推陳出新?高成本環境下如何宜業宜居?新型城鎮化如何實現以人為本?一路走來,“晉江經驗”不斷與時俱進,不斷知難而進,從最初單一的經濟發展,拓展到産業、城市、生態、文化等全面發展。
——産業轉型提檔升級。
在晉江洪山文化創意園,聳立著一頭半身肌肉、半身機械的犀牛雕塑,成為了“晉江製造”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既厚植傳統、更擁抱時尚,為製造業輸入設計、智慧、文化創意等新鮮元素,推動二産與三産融合發展。
——城鄉面貌改天換地。
農村工業化早早興盛,也留下了城市化滯後的發展短板。直面痛點,晉江秉承“為民建城、為民管城、為民創城”理念,以“全市一城、城鄉一體”的佈局推進城市建設,改變“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的“特大鎮”舊貌,致力打造“讓本地人留戀、讓外地人嚮往”的中小城市樣板。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蓋”“來了都是晉江人,晉江都是一家人”“城裏鄉村一個樣、新老晉江人一個樣”……這些在本地流行的口號,也正是“打工族”羅樹生作為“新晉江人”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