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一艘集裝箱油輪駛過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 本報記者 杜 銘攝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2019年底前調整擴大船舶排放控制區範圍,覆蓋沿海重點港口”。當前,我國港口船舶大氣污染形勢如何,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能起到哪些作用?為何要“擴容”?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採訪

在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後,近日,交通運輸部公佈《船舶排放控制區調整方案(徵求意見稿)》,醞釀進一步將現有的環渤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水域三大排放控制區擴大至全國範圍。

港口船舶污染不容忽視

近年來,我國水運作業發展迅速。“按貨物吞吐量計算,世界10大港口中有7個在中國。2017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項目主管馬冬説,基於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計算的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內河船舶燃油消耗量是2010年的2.5倍,排放量也相應呈逐年上升趨勢。

今年6月份發佈的《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2018)》顯示,2017年我國船舶排放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顆粒物分別為85.3萬噸、7.9萬噸、134.6萬噸、13.1萬噸,其中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分別佔非道路移動源排放的25.6%和28.4%。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李悅認為,水運相對於公路運輸而言仍屬於清潔運輸方式,但是,“目前陸上污染源的減排潛力不斷縮小,而水運作業還有很大的減排潛力,因此必須進一步控制港口船舶污染”。

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長江等沿海沿江地區,港口船舶排放已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船舶尾氣中包含了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前者是導致PM2.5的重要前體物,後者則是PM2.5的直接來源。馬冬説,船舶使用的燃料屬於柴油的一種,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經將柴油機尾氣列為“明確的人類致癌物”。

“深圳市和上海市的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船舶排放分別佔5.8%和5.3%。”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彭傳聖認為,船舶燃油品質提高的步伐太慢,使得它在污染物總份額中所佔的比例不斷上升。

港口船舶排放污染已經引起廣泛關注。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科技資訊處副處長王大軍説:“隨著近兩年上海市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工業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相對而言,交通源污染佔比不斷提高,其中船舶排放大概佔交通領域的30%左右。”

在去年底投入使用的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記者發現,這裡不僅實現了高度智慧化的“無人作業”,而且港口三大裝卸機種——橋吊、軌道吊、AGV(自動導引運輸車)均採用電力驅動,碼頭裝卸、運輸等環節解決了尾氣排放問題,綠色港口建設成效顯著。

治理起步晚空白多

記者梳理髮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對港口船舶治理提出了新任務,主要涉及五個方面,包括推進船舶更新升級、調整擴大船舶排放控制區範圍、推動內河船舶改造、推動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加快油品品質升級等。

近日,在中國環境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水陸共治 保衛藍天”會議上,專家表示,三年行動計劃改變了過去“煤、油、車”的治理思路,升級為産業、能源、運輸、用地上的結構調整;在運輸結構調整的工作計劃中,首次細緻部署了對港口船舶污染控制的任務。

我國對港口船舶大氣污染的治理與歐美國家相比起步較晚。“目前船舶排放還是‘零標準’。”馬冬説,很多大型船舶拖著黑煙,是因為不僅船舶本身沒有任何排放控制設備,而且船用油也很“臟”。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