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創業人 踏出創新路
廣州地鐵總工程師、有米科技創始人接受廣州日報專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殷殷囑託,重任在肩。來自廣州地鐵的六零後“老兵”以及廣州創業的八零後“新兵”分享了他們的奮鬥故事,並接受了本報專訪。
“樞紐廣州” 廣州地鐵總工程師張志良 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
“我趕上了廣州地鐵建設的好時代”
1958年,廣東省就提出籌建廣州地鐵的設想,並在1961年形成了第一份相應的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993年,廣州市開始自籌資金開建一號線。時光荏苒,2017年,廣州地鐵線網日均運客767.82萬人次,地鐵出行量佔全市公共交通出行總量的48%。根據世界地鐵協會(CoMET)2017年公佈的2016年數據,在全球34家大型地鐵中,廣州地鐵運能利用度上升至第一位。
從廣州第一條地鐵到如今13條近400公里的地鐵線網,張志良從1994年開始參與廣州所有地鐵線路的工程建設和技術管理。回想當年,張志良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廣州,一直嚮往參與廣州地鐵一號線工程。但由於當時一號線還在籌建階段,未能如願。“一號線當時被定位為廣州開埠以來最大的城建工程,從全國各地聚集了不少工程技術人員,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行業頂級專家全過程深度參與諮詢、指導。工程專業出身的人都嚮往這樣的實踐學習機會。”張志良告訴記者。
廣州地鐵的挑戰之一,是來自工程範圍內複雜多變的地質環境,不同性質岩土類交錯組合,還有複雜的斷裂和水文地質情況。而地鐵這一地下工程剛好在地質環境變化最大的範圍內作業,“查清地質條件,才能防範風險,但是受技術水準及其他條件限制,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查清楚。”張志良説。
但也因為複雜地質條件,倒逼廣州地鐵建設必須面對現實問題和風險,敢闖敢試、攻堅克難。廣州地鐵一號線建設過程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採用明挖法、沉管法、礦山法、盾構法等多種方法施工。並且工程大量採用(目前已經嚴格限制使用的)人工挖孔樁施工,在粉塵、悶熱、潮濕等惡劣條件考驗下,建設隊伍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在後期的廣州地鐵新線建設中,盾構這類機械化程度高的工法使用更加普遍。可當時有些工程部位,如車站等還不能採用盾構、明挖施工,礦山法等工法也要派上用場。“各種工法我們都掌握,不論什麼條件下,地鐵建設都能攻堅克難推進。”張志良説,複合地層盾構技術的創新,還有掌握先進施工技術的專業隊伍和技術人才,大部分都是在廣州鍛鍊成長起來的。
可地鐵建設絕不是僅僅靠技術解決方案就能推動的。張志良説,地鐵發展離不開社會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援。廣州曾提出“50年挖洞不止“,一號線未開通之時,二號線試驗工點已開建了。當時廣州的財力不足以支撐項目,但廣州還是下決心先進行土建工程施工,等到有財力時再上機電設備。之後二號線成為我國第一條機電設備國産化率達到70%以上的地鐵線,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眾多地鐵建設者的一員,張志良説自己非常幸運,“前期花了幾十年謀劃籌建,才艱難啟動一號線建設,現在一下子同時建這麼多條線,我覺得趕上了好時代。而且看到國內的産業、施工隊伍、設計人才在成長,我心裏就更高興了。”
“科技廣州” 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聯席總裁李展鏗 上世紀八十年代生人
“廣州讓有夢想的年輕人創造更大價值”
2008年,80後的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聯席總裁李展鏗還沒畢業。當時正是智慧手機剛剛興起時,他與同學成立了華工優蜜實驗室,為的就是通過網際網路廣告幫助APP開發者盈利。他回憶,當時他們大學還沒畢業就參加了很多比賽,有一次他們拿了十幾個獎。“那時候有媒體來採訪我們,問我們最崇拜誰,我們就説馬雲。”沒想到,第二天報紙出街:十幾個大學生要創造第二個阿里巴巴。
他笑言,取名“有米”,這當中充滿了“粵語韻味”,這個名字在粵語中的意思就是“幸福有錢”。不過,最初的他們一路磕磕絆絆,賺不到錢,只能十幾個人擠在一間20平方米的辦公室沒日沒夜的編寫程式。甚至還有人來打趣:“這裡是不是網吧?”
他坦言,在發展初期,廣州對創新的包容氛圍給了他們莫大的鼓勵。“在大三的時候學校就給我們實驗室,讓我們自己在裏面做實驗。”而離開校園之後,廣州市政府同樣也給予了很多創業的寬鬆政策,包括資金扶持,註冊公司簡化程式等。
在這之後,有米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移動廣告平臺,也幫助當時非常多的APP開發者獲得了收入。經過幾年的發展,2015年,有米已經在新三板掛牌,成為當時資本市場最年輕的團隊。2016年,有米進入中國網際網路100強榜。“目前我們的總部設在大學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設了子公司和辦事處,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
他坦言,廣州的營商環境透明而開放,有著良好的創業氛圍。作為一家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企業,“我們非常感恩這個時代,感恩廣州,讓有夢想的年輕人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利他’是有米的核心價值觀,未來是數字經濟的時代,我們會繼續紮根廣州,目前公司正建設“有米行銷雲”,爭取將廣州建設成全球移動行銷與廣告內容創造中心。”(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申卉、黃蓉芳、葉碧君、方晴、秦松、龍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