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奮鬥路 廣州故事多

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年之“向幸福出發——我與改革開放”故事會講述者接受廣州日報專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奮鬥者的奉獻。

在昨晚舉行的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年之“向幸福出發——我與改革開放”故事會中,多位拼搏多年、成果豐碩的奮鬥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幾位奮鬥路上的“老兵”,昨日接受了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

“文化廣州” 引入港臺小説第一人、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名譽主席黃樹森 三十年代生人

見證武俠小説言情小説從廣州“一路向北”

作為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名譽主席,黃樹森是改革開放40年文化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最早引港臺小説進入內地,極大地激發了廣州的文化活力。

黃樹森回憶,1978年前後,廣州對香港和澳門“半”開放,因此被稱為“南風窗”。那時,他首次將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引進內地。從此,香港的武俠小説開始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與言情小説一同改變內地的文學格局,也改變了內地原有的知識體系。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廣東的出版社出版了沈從文、鬱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刊物改革使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涌現出大批人才。他舉例,上世紀90年代初,現為深圳市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于愛成撰寫了流行音樂史論的相關書目——《狂歡季節》,後被南韓購買版權;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的施愛東,在學生時代便撰寫了《點評金庸》,引發後來的眾多點評。

黃樹森説,在文學界發展的基礎上,文化發展也加入了更多新元素。電視、流行音樂、雕塑等被人們視作新形式的文化作品,推動廣州文化的發展,使得當時人們的眼界和視野也更開闊。

改革開放初期,文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是怎樣看待香港電視劇。為此,黃樹森研究了好幾晚電視,在報刊上跟持有不同觀點的文藝從業者討論。在黃樹森看來,當時的廣州文化氛圍非常活躍。

“廣州的氛圍很開放,給予不同的想法和文化更多包容。”黃樹森説。

他表示,到了上世紀90年代,廣東文化更蓬勃發展。例如廣州市電視臺的《外來妹》,廣東省電視臺的《公關小姐》《情滿珠江》等劇集基本上風靡了中國內地。黃樹森對此感到十分自豪。不過他也坦言,廣東、廣州的文化要再續輝煌,需要廣東、廣州的文化人不斷總結、推陳出新。

“人才廣州” “最牛校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 五十年代生人

為培養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而感到幸福

“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並不是有多少學生考上名牌大學,而是我的學生在若干年之後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對社會有重大貢獻。”吳穎民告訴記者。

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的吳穎民,職業生涯與中國改革開放“同齡”,他從事教育工作40年,曾在“廣東牛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擔任17年校長。退休四年後,他又出任廣州中學首任校長,為廣州中學“吸粉”無數。他對基礎教育的獨到見解和超前的教育理念,被老百姓譽為“最牛校長”。

見證和參與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吳穎民,把改革開放40年來的基礎教育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這個階段,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百廢待興,學生們求學如饑似渴,但教育發展和教學研究都還處於摸索階段,教育以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為主要目標。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2000年。這一階段,基礎教育除了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外,開始注意學生價值觀、道德品質觀的引導。但應試教育在這一階段愈演愈烈,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準有所下降。第三階段是進入新世紀到現在。中央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高品質發展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基礎教育也更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由於學生和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又面臨著教育均衡發展的課題。

吳穎民認為,基礎教育的功能是為每一個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不能過於功利、急於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追求“快速成績”,要保持護花使者靜待花開的心態。

在吳穎民看來,高考分,當學霸,並不等於就是優秀人才。名校學生更加不能只講成績,一定也要講品德、講胸懷、講責任擔當。他解釋了1990年他為什麼在華附首創學生學農。正是因為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他發現有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很優秀,但卻缺少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成了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卻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一種對弱者的人文關懷,那將會怎樣?我是蠻擔心的。”他説,他覺得讓孩子深入社會學習體驗、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建設非常重要。“這樣,這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今後無論是從政,還是從研、從商、從教,都會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擔當”。

“藝術廣州” 星海演藝集團管委會副主任,星海音樂廳主任劉瑩 六十年代生人

讓世界名家古典樂走進百姓家

1988年,廣東的主政者決定以世界一流的音效標準建造一座專業的音樂廳。10年後,這座音樂廳落成在廣州二沙島珠江之畔,它是國內第一個以山谷梯田式結構建造的音樂廳,並被賜予一個意義非凡的名字——星海。

自此,世界級的名家名團紛至遝來,中國音樂版圖上,添上了廣州這一重鎮。20年過去後,星海音樂廳仍擁有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聲學設計,並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專業音樂廳之一。

“改革開放讓廣州走在風氣之先,讓它擁有開放的眼界和超前的思維。”星海音樂廳主任劉瑩感嘆道:“可以説,是改革開放帶來了星海音樂廳。星海音樂廳20年的成長,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

一流的音樂廳吸引一流的音樂家。德累斯頓、維也納愛樂、慕尼黑愛樂、指揮家馬澤爾、迪圖瓦、艾森巴赫、尼爾森斯、音樂家馬友友、郎朗、穆特、帕爾曼、布赫賓德……星海音樂廳曾經迎來或即將迎來的世界頂尖名家名團,即使與世界級音樂廳相比也毫不遜色。

星海音樂廳推動與見證了本地古典音樂力量的崛起,廣州交響樂團、廣東民族樂團等一批本地優秀樂團早已成了音樂廳和樂迷的“老夥伴”。

在星海音樂廳,高雅藝術並不“高冷”,星海音樂廳堅持的是“高而不貴”。

劉瑩表示,她聽到過不少市民對是否有能力欣賞古典音樂的疑慮。

“古典音樂就存在於廣州市民的生活中,我們要打破大家自設的門檻。”劉瑩説。

2009年開始,廣州交響樂團聯手星海音樂廳推出“週日音樂下午茶”的音樂會。9年間,這一性價比極高的音樂會票價不過從50元升至80元,卻邀請到名指揮、名音樂家為觀眾邊演奏邊講解。這讓重實惠的廣州人趨之若鶩,每每開票都被搶購一空。

“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不斷提升的,對藝術的欣賞和需求也是不斷提升的。隨著免費、低票價的普及音樂會不間斷培育,越來越多觀眾開始不滿足了,他們希望聽世界一流的名家名團。”劉瑩告訴記者。

從2014年開始,星海音樂廳推出“高端文化惠民”項目“年度音樂大賞”——每年選六七場最好的項目,每場拿約300張票,以半價供市民購買。

在這一項目中,即使是世界頂尖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最低380元就能搶到票。開票前一天下午5時多,就有樂迷來排隊。第二天早晨,隊伍甚至能排到廣場另一端的美術館,等候最久的一位排了16小時。“這在10年、20年前是不能想像的,古典音樂能把票賣完,甚至像流行音樂一樣的火爆。” 潛移默化之間,星海音樂廳讓喜歡喝早茶、吃夜宵的廣州人也有了進音樂廳的習慣。20年來,走進星海音樂廳的觀眾人次高達600萬,還吸引了12萬會員“擁躉”。

與此同時,星海音樂廳的音樂樣式正走向“多元化”的口號,爵士、民樂、民謠甚至搖滾,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作為音樂廳,有這麼好的聲場,就應該成為音樂表演的旗艦店。”劉瑩説,“好的藝術,可以超越它本身的樣式、時間、地域,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去年12月3日,曾獲得過8次格萊美的提名、格萊美“最佳爵士演唱專輯獎”得主的美國著名爵士樂女歌手佩蒂·奧斯汀(Patti Austin)在星海音樂廳演出,開出的歌單一度讓劉瑩擔心“一首都不熟悉,觀眾會不會不接受”。結果演出當天,無一觀眾不被年近70歲的“爵士歌后”的演繹所折服。

劉瑩表示,星海音樂廳已經從城市地標,成長為一個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園,越來越多人因為音樂聚集在這裡。隨著物質消費趨向同質化,由音樂廳、大劇院、博物館、美術館等組成的文化場館成為一座城市獨特氣質的象徵,它們讓城市更有辨識度,擁有更強的文化軟實力。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申卉、黃蓉芳、葉碧君、方晴、秦松、龍錕)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