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運氣和奇跡!”面對任務,航太員永遠在備戰

神十任務結束後,王亞平返回地球才知道,短短40多分鐘的太空授課,引起全世界高度關注。

太空授課是神十任務一大亮點。人在失重環境下連站穩都很難,如果還要開展授課、實驗和拍攝,那比地面難出千百倍,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人乘組為此在地面進行了200多個小時的訓練。

太空授課中的水球實驗,王亞平做出的水球又圓又大,格外漂亮。看到王亞平持續往晃動的水球中注水,地面支援團隊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當完美的水球呈現在所有人面前時,大家才醒悟過來,興奮地説:“這丫頭絕對做功課了,她是想給我們一個驚喜呢!”

王亞平的確是做足了功課。在太空最難做的是水球實驗,動作輕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導致水膜破裂。每次在地面做實驗失敗後,王亞平都和隊友們細查原因,不斷嘗試,找出竅門。

手控交會對接是難度極高的航太技術,被稱為“太空穿針”,對航太員的心理穩定性以及快速反應、準確判斷、精準控制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世界航太強國也難免數次失敗。

為掌握“穿針”技術,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劉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訓練中,劉旺堅持以最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還主動提出將手柄延遲設置從1秒內延長到2秒,提高操作控制難度。地面1500多次的訓練,終於換來了太空中的一次成功。

“哪有運氣和奇跡!”用15年等待“換來”15天太空之旅的張曉光説,航太員面對任務,永遠是在選拔,永遠是在備戰。

“無論‘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太員的本分”

北京航太城,空曠的模擬器樓,聚光燈下的鄧清明一臉平靜——20年來,他從未在聚光燈下出現過。

“我是航太員鄧清明,是目前航太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仍在訓練的首批現役航太員。20年來,我3次入選任務梯隊,3次與飛天失之交臂。為了飛天做準備,我感到過枯燥,也煩過、累過,但沒有放棄過。無論‘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太員的本分。”鄧清明聲音不大,語氣卻十分堅定。

通過嚴格訓練的21名航太員,全部有能力執行太空任務。但受任務密度和條件制約,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機會飛天,只能按照綜評成績排名確定人選。往往,第一名和最後一名成績相差很小,小到一兩分,甚至僅僅零點幾分。神七航太員選拔時,劉旺就差0.005分。

大多數航太員都當過“備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時翟志剛是“備份”,神六時他又一次與飛天擦肩而過,但他兩次都站在戰友身後,微笑著為他們出征壯行;神七任務選拔時,陳全僅以微小差距落選,他説:“我會努力當好‘備份’,讓戰友在天上飛得更高更踏實。”

神十一任務發射前一天,決定最終的飛天人選是景海鵬和陳冬,鄧清明仍是“備份”。這是離夢想最近的一次,又一次止步于發射塔前。輪到鄧清明發言時,他停頓了一會兒,轉過身面向景海鵬,緊緊抱住他説:“海鵬,祝賀你!”景海鵬也飽含深情地説了句“謝謝你!”幾分鐘內,整個問天閣大廳寂靜無聲,在場的許多人都流了淚。

神舟十一號成功返回後,載人航太工程領導對鄧清明説:“你們和神十一乘組共同完成了這次任務,任務的成功就是你們的成功,航太員在天上的表現就是你們的表現。”聽到“共同”二字,鄧清明激動地落淚。

2014年3月13日,一個普通的日子,卻因5名航太員的停航停訓,被寫入中國航太史冊。

吳傑、李慶龍、陳全、趙傳東、潘佔春是我國首批航太員,十幾年來,他們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準備出征”這一件事,一次次接受祖國挑選,一次次與飛天失之交臂。因為超過黃金飛行期,他們再也沒有機會為祖國出征太空,但他們仍像當年毫不猶豫參加選拔一樣,堅決服從組織安排,退出現役航太員隊伍。

撫摸著航太員紀念章,已年過半百的他們,還是難以忍住眼中的淚水。

他們的等待與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航太史上最厚重的一頁。

“飛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戰場,困難再大、危險再大,都動搖不了我們征戰太空的決心”

西北大漠,孕育了中國航太事業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1年11月,航太員們第一次來到這裡,踏入航太人的精神聖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這座元帥、將軍、士兵相依的不朽軍陣,深深震撼了他們。自此,每次執行任務前,航太員們都會前來瞻仰長眠於此的700多位獻身航太偉業的英烈。

載人航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之一,曾有20多人在執行任務和訓練時不幸罹難。

2003年,是世界航太史上的多事之年。此時,中國航太員正在備戰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擔心世界航太接連失利的陰霾會造成影響,一場座談會召來了航太員們進行交流。沒想到,座談會開成了請戰會。航太員的想法驚人的一致:“飛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戰場,困難再大、危險再大,都動搖不了我們征戰太空的決心!”

2003年10月15日9時,長征二號F火箭護送著神舟五號飛船直刺蒼穹。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時,火箭和飛船突然開始急劇振動,與人體産生共振,楊利偉眼前一片漆黑,感覺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難以承受。共振持續了26秒後,終於慢慢減輕。楊利偉如釋千鈞重負,如獲一次重生。

後來有人評價:26秒,見證了中國航太員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赤膽忠心。

當翟志剛探頭出來睜大眼睛,瞬間被太空的荒涼、廣袤和深邃所震撼。但他已經比預計出艙的時間晚了幾分鐘。此刻,神舟七號飛船正以每秒鐘接近7.9公里的高速,在343公里的高度掠過祖國疆域。留給他們執行出艙任務的時間也就十幾分鐘。

正當費盡週折打開艙門的翟志剛準備出艙時,報警聲突然響起:“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刺耳的聲音不斷重復。

飛船火災是全世界航太員在太空最怕發生的事故。報警的第一時間,軌道艙內的劉伯明和返回艙內的景海鵬檢查了所有設備,沒有發現火災,也沒有發現短路跳火。而此時軌道艙處於真空狀態,是不可能發生火災的。儘管翟志剛他們判斷不可能發生火災,但可怕的報警聲一直在持續。

“還出不出艙?”劉伯明問。

“出艙!”翟志剛答。

翟志剛攀出艙門,全身已在深不見底的茫茫宇宙中。按計劃,他要先把一個固定在飛船艙外的實驗樣品送回艙內,然後再從艙內取出五星紅旗,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展示。第一時間,劉伯明先把國旗遞了出來,翟志剛心領神會地接過,兩人臨時改變了出艙程式。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身著“飛天”艙外航太服的翟志剛,揮動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

那一刻,人們從電視直播中看到的是五星紅旗在神舟飛船艙外飄揚,但並不知道當時的驚險。

返回地球後,有人問,為什麼要先展示國旗?翟志剛説:“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要完成任務,讓五星紅旗高揚在太空。”劉伯明説:“即使我們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

幸運的是,事後分析表明,軌道艙火災警報只是一場虛驚。

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次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航太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為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聶海勝答道。

作為一名黨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鵬面對中外記者提供了這樣一個“答案”:“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太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追夢新時代,“心願只有一個,就是再次飛向太空”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開幕。“建設航太強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航太事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空間站時代大幕開啟。北京航太城裏,航太員們開始了空間站任務學習和訓練的第一年。

空間站時代,出艙裝配、維修科學設備將是日常工作,而出艙是超大負荷的活動。一直在鍛鍊上肢力量和手指力量的王亞平,剛開始並沒有具體概念。5天艙外服的試驗做下來,完全顛覆了她的想像:在120多公斤的艙外服中才工作了三四個小時,手就抖得拿不住筆。而將來真正的太空出艙活動,一次就相當於地面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的訓練量。

50歲出頭的劉伯明看起來比10年前參加神七任務時還要精幹。為了空間站任務,他主動加量訓練,強化自己的體能。剛做完身體檢查的他,肺活量達到6000毫升,比年輕時還好。

“慶倖趕上偉大的時代,有幸參與偉大的事業。”祖國越來越強大,劉伯明有切身感受。20年前,我國載人航太工程剛剛啟動。20年後,已有外國航太員選擇來中國參加海上救生訓練。“外國航太員還想學漢語,想加入到中國的航太員隊伍中,跟我們一起交流合作。”

“心願只有一個,就是再次飛向太空。”費俊龍説。

新時代,人人有夢。(本報記者 余建斌 谷業凱 新華社記者 李國利 梅常偉)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