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城在青藏鐵路上

大洋網訊 今年7月1日,青藏鐵路將迎來開通運營12週年。12年間,青藏鐵路累計運送旅客超過1.2億人次。這條穿行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打破了制約青藏高原發展的“瓶頸”,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12年過去了,青藏鐵路的總設計師李金城一直想再踏上自己魂牽夢縈的青藏高原,看看自己設計的這條“天路”。但因為在修建青藏鐵路的6年中他的身體嚴重受損,醫生建議他不要冒險。然而去年底,55歲的他還是冒著生命危險重新踏上了青藏高原。李金城近日向記者講述了修建青藏鐵路的驚險經歷。他説,能建成青藏鐵路,此生已無憾。

自從1980年從蘭州考入上海鐵道學院起,李金城就開始與鐵路結緣,從那以後,風餐露宿的野外勘探生活,他一幹就是30多年。“我們一個10平方米的帳篷,晚上基本上要住12個人。你出去上個廁所,回來就沒你的位置了。那就只能枯坐一晚上了。”李金城平時話不多,但提起青藏鐵路,他卻有説不完的話。

當時已經做好犧牲準備

李金城回憶説,修建青藏鐵路時最大的困難是沒有可參考的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青藏鐵路如何翻越最高海拔點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青藏鐵路線路選擇的重要環節。2000年8月,當時還擔任第一勘察設計院蘭州分院副院長的李金城接到任務,進行青藏鐵路前期勘測,確定青藏鐵路的走向。“當時挑人只有一個原則,年輕,身體好,在高原地區氣能喘得勻。”他笑著説。當時他帶著一支500多人的野外勘測大軍,挺進格爾木。隨後的幾個月裏,他們風餐露宿,夜以繼日,枕冰臥雪。

李金城至今仍記得出發的日子是8月13日。他挑選了20多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每人扛著25kg重的儀器和裝備,外加幾十個大餅作為乾糧,從唐古拉山兵站出發,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下,一步步向無人區深處挪動。

“高原地區上午可能還是晴空萬里,下午就下冰雹,再加上八級大風,我們一邊走一邊牙齒直打冷戰。”快進山時,下起了大雨,大雨很快變成鵝毛大雪和冰雹,在極度缺氧的情況下,他們冒著風雪在坑坑洼洼的草地裏和泥濘的沼澤中摸著黑往前測量。連續十多天大家只能啃像石頭一樣硬的大餅,營養不良加上工作強度過大,很多隊員患上了高原病。這時,有隊員想打退堂鼓,但李金城堅決不同意。“我當時就想,不管用多少天,一定要一氣呵成幹完。”

勘測途中有50公里沒有路,裏面全是凍土沼澤,車子一進去就打滑,只能靠徒步探險。當時,李金城是整個勘測隊中年齡最大的。9月9日,在準備過河時,患有低鉀血症的李金城再也支援不住,兩眼一黑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裏,隊員們趕緊掐他的人中,過了幾分鐘,他才醒過來。

李金城意識到,自己可能走不出去了,便把戰友叫到身邊平靜地説:“我沒事,你們把儀器和槍支留下,趕緊走出去,明天再來接我。”但誰都知道,如果丟下李金城,他要麼被活活凍死,要麼被狼吃掉。李金城心裏也明白這一點,但他當時的第一想法是要把儀器設備保護好。“那時還很窮,我們背著的儀器都還是比較珍貴的。”

李金城説,當時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然而,“隊員們堅決不同意把我留下,他們説,就算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後來,大家抬著逐漸失去知覺的李金城,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出了無人區。身體稍有康復的李金城休息了兩天,便重新帶著小夥子們到戶外勘測。他用性命換來的珍貴數據,終於換來了確定線路走向的第一手資料。經過反覆勘測比對,青藏鐵路放棄了海拔5231米的公路崖口,而改從海拔5072米的無人區崖口翻越唐古拉山,這樣一來,節約里程5.7公里,節省投資8億元。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