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作戰,教會徒弟也不會餓死師傅
作為一名鉗工,只要按照設計師的圖紙將設備精確裝配,就算圓滿完成任務。但夏立不止於此,作為技術帶頭人,他經常出現在新産品預研定型的技術分析會上。
“很多私企都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在我們這兒不存在。” 夏立稱,至於為什麼,除了企業的一些保障外,團隊的老師傅還是一種凝聚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團隊合作的企業文化。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在夏立工作的廠房裏,有一角放置了不少列印的“本子”,上面都是夏立整理出來技術難點、要點以及工作心得,毫無保留,供大家參考。
據介紹,有一次,在複雜海況下,為保持天線穩定運作,夏立帶領團隊設計出了全新的1.2米天線的核心部件,體積更小,數據傳輸量卻相當於以前兩三台艦載天線之和。
當時他們創造了6個月不停機連續工作的記錄,受到使用方讚揚。夏立稱,“沒有團隊精神,這樣的任務根本無法完成。”
鉗工工種不會消失,傳承工匠精神
雖然現在不少工廠都是機械化,自動化,但其模式在夏立所在的單位“吃不開”。
據了解,54所去年接單1700多套天線,大概分為500多種,基本都是定制化的,而不是標準化産品。夏立稱,“現代科技使許多精密製造實現了自動化,但要實現這種超高精度的裝配,離不開高技能工人的手工操作。”
“機械行業有一句話是‘機床的母機從何而來?’,製作標準化産品的高精度機床,也必須由人來裝配起來,所以鉗工工種不會消失。”夏立稱,一代一代鉗工將手藝傳承下去,這其實傳承的是一種工匠精神。
當然,這並代表不求上進,相反,54所非常注重創新。在54所的車間裏面,擺放著一個可折疊式天線,背後還有一個故事。
據相關介紹人表示,“當時某個工人提出‘折疊式’這種思路時,著實新穎。雖然目前這個産品失敗了,但是還是決定放在這,就是要提醒大家,要時刻準備創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