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首善,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一種工作標準,已融入當下北京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成為西城區踐行“紅墻意識”最生動的寫照。

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西城人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狀態、舍我其誰的精神風貌、永爭一流的工作作風,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服務百姓: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服務老百姓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説。

補短板要補到群眾心坎上,既補“有沒有”,也補“好不好”。西城區社會經濟發達,但仍有短板。由於老城區面積比重較大,西城仍有大量平房院沿用院內的“戶廁”。“有人用,沒人管。”住在衚同裏的張大媽回憶,“夏天味兒大,蒼蠅多;冬天味兒淡了,可落腳的地兒都是冰棱子,歲數大的,上個廁所都要做一番思想鬥爭。”

小廁所,大民生。進行“廁所革命”需要服務到位:開通服務熱線,工程技術人員24小時值班,365天“戶廁”保潔維修工作不停、檢查標準不降。

“我們研發了‘戶廁’綜合管理智慧系統,採用GPS定位、無線數據傳輸、感應識別等技術,實現實時報修、維修狀態動態監控。”負責西城“戶廁”保潔管理的北京德源興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西城區將對該系統進行升級改造,開發數據庫,建立“戶廁”長效管理機制。

生活好起來的西城人,對文化生活和精神品質有了新要求。正陽門城樓邊,8棟各具特色的單體建築與人頭攢動的大柵欄融為一體,這就是被譽為北京文化新地標的北京坊。3層2500平方米、自帶景觀露臺,透過PageOne24小時書店的窗戶,天安門、商業街區……盡入眼底。回字形書區,品類書籍整齊排列;沙龍活動區,音響、投影等設施一應俱全,5000張黑膠唱片,收藏著極致的“聽覺盛宴”。

“PageOne24小時書店的成功,是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的結果。” 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主任孫勁松説,踐行“紅墻意識”,區政府搭平臺、把方向、配資源、定標準、買服務,廣泛聯結和發動社會力量,從政府辦文化變為站在群眾中間服務區域文化發展。

北京磚讀空間、宣陽驛站第二書房、中國書店雁翅樓24小時閱讀空間……目前,西城區已形成由2個區級公共圖書館、1個青少年兒童圖書館、23家街道圖書館為骨架支撐,25個掛牌特色閱讀空間為特色,流動閱讀、數字閱讀設施設備為補充的“書香網路”。

對待工作:沒有較好只有更好

“離紅墻最近的地方,工作沒有較好,只有更好。”這是西城人給自己定的規矩。

上午10點半,金融街購物中心北側的金樹街上,兩台環衛車正在作業,只見水霧不見塵土。“前面水車把路面灰塵衝到兩側馬路牙子,後面清掃車把藏在縫隙裏的灰塵掃出來。”西城區的“城市美容師”告訴記者,“全區268條主、次幹道都這麼幹,作業面積超過845萬平方米。”

舉世矚目的長安街、彎彎繞繞的衚同小巷,654家中央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18片文保區……錯綜複雜的城市環境,使環境衛生管理成為挑戰。西城區制定全國第一個“城市環境分級分類管理標準體系”:長安街兩側垃圾不落地,金融街行人可席地而坐,衚同保潔15分鐘一巡迴……251項標準讓城市的美麗有了參照係。

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為了清理小廣告,環衛工梁秀雲給灑水車裝上了鋼絲滾刷,靈感就來源於日常刷鍋。太陽能保潔車、路沿石清洗裝置、自動起落扁平式噴射裝置……西城環衛工人自己琢磨出來的設備,不但好用,還獲得了市級和國家專利。

新時代對社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西城人勇於爭先。西長安街街道打通13個市級、區級垂直業務系統,創立全國首個基層政府大數據中心,通過對地區基礎數據分析,摸清問題出現相對集中的區域,實現“精確治理”;通過大數據平臺,街道多個社區試點專門為民辦事窗口,實現“一站式”接辦。

“我們正探索借助GIS地圖的‘熱力圖’決策,構建起渣土堆積、井蓋損壞、房屋漏雨、街面破損等預測模型,爭取將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 西長安街街道工委書記陳振海介紹,街道正在各社區搭建“3D院落資訊化服務管理平臺”,“居民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平臺還將對居民的建議和意見進行梳理,便於社區有針對性地為居民提供服務。”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