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交易猖獗,緊盯百姓錢包

盜取手段精細化,犯罪主體組織化,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色鏈條

為何不法分子使出渾身解數盜取公民個人資訊?馬凱瑞説,資訊是網際網路經濟最寶貴的資源之一,正規商業機構為之激烈競爭,不法分子也想分一杯羹。據推測目前我國網路非法從業人員已超150萬人, 相關産業市場規模已達到千億元級別。高額的經濟回報、較小的難度要求、較低的犯罪成本,引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

去年5月,最高檢察院公佈的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的典型案例説明瞭這一點。廣東省河源市的章某從網際網路非法購買學生資訊,冒充教育局、學校教務處的工作人員,以獲取國家教育補貼款為由,誘騙學生家長通過ATM機轉賬到指定賬戶。截至查獲時,章某共撥打詐騙電話4000多次,騙取11多萬元。在另一起案件中,張某在購物時偶然發現某電商平臺有技術漏洞,就委託他人,編寫惡意程式,進入後臺盜取客戶訂單資訊1萬多條,在網上分批倒賣給姚某,姚某再加價倒賣,牟取不正當利益。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介紹,這些典型案例有共性,即盜取手段精細化,犯罪主體組織化,資訊需求、盜取、交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色鏈條,不法分子分工專業、配合高效,流竄在各個論壇、微信群等,隱蔽性很強。

“圍繞黑色鏈條,還有一些週邊産業,比如專門提供各類技術設備的,專門負責海外洗錢的。”遊浩源説,這些黑色交易如涌動在地下的暗流,盤根錯節,貽害無窮。

“説到底,黑色交易盯上的還是老百姓的口袋。”馬凱瑞介紹,不法分子編排巧妙的“劇本”,倣冒公檢法部門,實施色情、賭博惡意行銷等,抓住公眾的心理弱點實施詐騙。

然而,一邊是不法分子集中火力,尋找漏洞;另一邊是企業,特別是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事無巨細地收集用戶資訊。北京一家外企白領王妍平時工作壓力大,睡眠狀況不太好。同事給她推薦了一款監測睡眠品質的軟體。下載過程中,王妍發現該軟體除了要獲取性別、年齡、電話、微信頭像等資訊外,還要求開通自動定位許可權。更讓王妍感到冒犯的是服務條款裏的話——在您自願的前提下我們將收集您的個人資訊,但不限於以上,並將這些資訊整合。

“首先我並不自願,如果不提供詳細資訊,就無法使用相關服務。其次條款中提到,開發商將整合數據和第三方合作,但與誰合作,如何使用,怎樣管理,消費者卻無權知曉。”王妍最終刪掉了這個軟體。

遊浩源對此深有感觸。他通過後臺監測一款小額貸款的APP發現,開發商通過技術手段,能夠獲得用戶手機系統最高管理許可權,“貸款公司通過查看用戶是否下載其他貸款軟體,判斷信用條件。雖説是出於風險管控的考慮,但是嚴重侵犯個人隱私,而且普通消費者對此並不知情。”

“企業應該明白,個人資訊收集得越多,安全隱患就越大,肩負安全管理的責任也就越重。”朱巍介紹,基於大數據為消費者精準畫像,是網際網路經濟的突出特徵,“但是一定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堅守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收集何種類型資訊,用於何種用途,要徵得消費者同意,尊重消費者知情權。”

打技術補丁,堵制度漏洞

大量個人資訊飄在“雲”裏,易發生系統性風險,“九龍治水”局面亟待改觀

“空中飛人”馮銘經常出差,他習慣線上預訂機票和酒店,不僅省時,而且常常有優惠。有一次他用國內某線上網站預訂酒店,到了支付環節,客服人員讓他提供信用卡做擔保,索要了他的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號、CVV碼,並當眾讀出,這讓他倍感擔憂。

“我可以提供信用卡資訊,但是你必須嚴格管理。有了這幾個號碼,信用卡被盜刷的風險很大。客服人員如此草率對待,説明企業對用戶資訊安全管理十分粗放。”他事後登出了這張信用卡。馮銘的謹慎不無道理,不久這家線上網站被爆出有技術漏洞,部分客戶的信用卡存在嚴重風險隱患。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經濟犯罪法律部副主任翟振軼介紹,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資訊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洩露、出售或向他人非法提供。一旦發生洩露、丟失,應立即採取補救措施。

翟振軼説,我國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規涉及個人資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總則》《網路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九)》等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了責任主體、犯罪要件等,織密了法律保障網路。比如,當相關主體以出售、提供、竊取或其他非法手段獲取公民個人資訊超過一定數量時,就構成刑事犯罪,可以説很具有威懾力。

“但對個人資訊安全的管理權分散在不同部門,工信、工商、公安等都能管,但都管得不徹底。”翟振軼説,相關部門要加強聯動,緊密配合,不能讓公眾求助無門。

企業也責無旁貸。翟振軼説,現在不少企業已經開始重視保護消費者的資訊安全。加大投入,購買技術服務,打上技術“補丁”,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內鬼”的出現。比如幾家快遞公司推出電子掃碼面單,儘量隱去快遞單上的個人資訊,受到消費者歡迎。

但整體上,當前企業的技術、管理手段仍跟不上現實需求。遊浩源介紹,首先,個人資訊會在企業各部門之間流動,許多員工都能接觸,風險點很多。以電商網站為例,從技術、市場到客服都有一定的數據訪問許可權。不法分子可通過各種手段利誘工作人員,為其提供服務。其次,不同企業之間合作時共用數據,導致資訊安全存在系統性風險。“大量的數據都存儲在‘雲’裏,企業不僅要保障自家數據庫的安全,不同的企業更要一起保障‘雲’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企業保護公民個人資訊的意識還不夠。”李江予説,升級資訊保護系統,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投入增加。網際網路企業不少是創新型公司,實力較弱,對長遠利益考慮不足。應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對企業資訊安全工作開展監督、評價和評級等,督促企業重視這一問題。

個人因資訊洩露造成財産等損失,如何維權?翟振軼説,此類案件因金額小、數量多,公眾想要挽回損失,確實比較困難。但不能選擇忍氣吞聲,應儘快到公安機關報案。如果一定時期內,報案和投訴集中在某個企業或某個領域,達到立案的標準,相關部門會根據法律的規定,採取措施,維護公眾的權益。

個人也應繃緊資訊安全這根弦。馮銘提醒消費者,快遞單、收據等重要資訊不要亂扔;下載軟體要認真閱讀隱私條款;在社會網站上儘量不暴露個人資訊;分級設置密碼;平時多和父母朋友溝通,減少他們被騙的幾率。

“保護公民個人資訊,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和個人通力合作,打好‘馬賽克’,捂緊錢袋子。”李江予説。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2日 17 版)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