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視覺

今天,最懂我們的似乎是網際網路。電商了解你的消費需求,專車清楚你每天的行蹤,移動支付掌握你財産變動……個體的身體、位置、通信、徵信、交易等各類資訊被源源不斷地收集、存儲在網路空間,每個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

然而個人資訊並不安全。美國優步、雅虎等知名公司的用戶數據庫被駭客襲擊;京東“內鬼”與犯罪團夥勾結,盜用客戶資訊……2017年3月公安部開展了打擊整治駭客攻擊破壞和網路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專項行動,僅4個月時間就偵破相關案件1800余起,查獲各類被非法倒賣公民個人資訊500余億條。這些案件的曝光,令人們心驚——“我的資訊為啥你知道?”成了網路消費時代的普遍焦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解決網上虛假資訊詐騙、倒賣個人資訊等突出問題。個人資訊洩露、盜竊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誰來為個人資訊安全保駕護航?請看本期報道。

——編 者

隱私在“裸奔”,最怕“有心人”

領禮品掃碼,自動跳轉釣魚網站;連接某些共用充電寶,手機卻被“共用”

家住山西太原的張艷是位網購達人,她拿到快遞後,不是匆匆忙忙拆包裹,而是用黑筆把快遞單上的資訊塗抹掉。這一習慣的養成,源自她個人資訊多次被洩露的經歷。

“有一次我網購衣服,收到快遞沒多久,就接到自稱店舖客服的電話,説衣服有品質問題,退雙倍錢。”張艷説,對方進而詢問支付寶等資訊,讓她起了疑心,挂斷電話。隨後張艷在這家店舖的留言看到,不少顧客都有過類似遭遇。

“騙子不僅選擇了恰當時機打電話,而且能準確説出所購商品的型號、顏色等,人們很容易上當。”張艷説,雖説網際網路帶給生活諸多便利,但每天都能收到騷擾短信、垃圾郵件、詐騙電話,不勝其煩。“註冊賬戶、下載軟體時不停地提交私人資訊,也不知道我的資訊是從哪個環節洩露出去的。”張艷很懊惱。

網路消費時代,個人資訊在“裸奔”,安全風險日益凸顯。360發佈的《2017年手機安全風險報告》印證了這一點:僅第一季度,360安全衛士就攔截了24億條垃圾短信,其中1.82億條是詐騙短信,絕大多數偽裝成電商和銀行通知,容易讓消費者上當受騙。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江予説,從網購、網約車到線上教育、智慧家居,網際網路正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都被網路覆蓋,被各類移動終端包圍,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正在被網際網路深刻改變。對於這些新産業、新業態來説,誰佔有充足資訊,誰就能佔領市場制高點,商家必然絞盡腦汁收集客戶資訊。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個人資訊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洩露風險。

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馬瑞凱指出,人們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能被數據化。“個人資訊可用於精準詐騙,提高犯罪成功率,不法分子採取五花八門的手段非法獲取個人資訊,只要‘有心’,就可能成功。”

網路安全工程師、上海豈安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資深技術顧問遊浩源認為,個人資訊被洩露的途徑主要有兩個:駭客主動攻擊知名度較高的企業網站,獲取用戶數據,或要挾企業支付贖金,或到黑市上交易;企業內部員工和不法分子裏應外合,比如快遞單是不法分子的“香餑餑”,快遞公司員工成為黑色産業鏈中的重點突破對象。

“後一種不法分子主要是利用了公眾的防範意識不足。”遊浩源介紹,小區、地鐵裏經常會有掃碼領獎品的活動,手機一掃就會跳轉至釣魚網站。有些車站、便利商店等公共場所安裝了共用充電寶,後臺人員通過數據線自由“出入”個人手機。各種釣魚網站、木馬病毒偽裝成正規網站,誘騙公眾點擊。有些人熱衷於在社交網站曬生活,資訊也會被不法分子抓取。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