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母工程現場,主題教育學習是常態。張 拓攝
11月的大連,寒氣襲人。甲板上,北風似刀,旌旗獵獵。
我國首艘國産航母的機庫裏,一場特別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會正在進行。説它特別,不僅在於地點特別,還因為舉辦方是一個特別的黨組織——航母工程現場指揮部黨委(簡稱“航母黨委”)。
“創設航母黨委,是我們在黨中央精神指引下,從航母工程特點、難點出發,探索的一項黨建重大創新。”剛剛結束十九大精神宣講、一身工裝檢查航母工程進展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工)黨組主要負責人滿懷信心,“有了更實、更強、更細的黨建支撐,我們無懼前行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定將不負黨中央囑託,出色完成首艘國産航母工程光榮使命!”
黨建,國産航母“看不見的龍骨”
步入作業區,“集中精力、週密組織、精心操作、精益求精”的大紅橫幅煞是打眼。航母建造者們每天上下班從此經過,總會駐足看上幾眼。
一階,一階,又一階……沿著臨時搭建的簡易臺階盤旋而上,登上首艘國産航母寬闊的甲板時,後背已經微微出汗。向上十層、向下十層,雖然仍在緊張施工中,但迎風矗立的國産航母,高聳挺拔,雄姿盡展。
大國重器,往往也意味著建造之難。
從“量”上看,國産航母工程是一個巨系統工程,其設計工作量相當於10艘導彈驅逐艦,工程總量相當於建造15艘30萬噸級的超大型油輪。由於全憑自主研製建造,設計量、工程量極重,風險點也極多。
從“人”上看,每天上艦的工程人員超過3000人,最多時高達5000人,涉及的單位超過500家,除了大船集團,非軍央企、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的比例高達77.4%,協調工作量巨大,技術攻關、工程施工任務極重。
面對如此複雜的巨系統工程,面對如此眾多的施工人員,怎樣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除了行政指揮、合同約束、制度管理外,更需要思想的引領,才能真正把參研參試人員擰成一股繩。
“要造一艘船,必須先打好這艘船的龍骨。如果把整個國産航母工程比作一艘船,那它必須有一根能承得起重量、保得住強度的超級‘龍骨’。這根龍骨,就是黨建。”中船重工黨組主要負責人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搞好國産航母這樣複雜、艱巨的巨系統工程,只有依靠黨組織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必須抓住‘強化項目黨建’這個牛鼻子,把國企黨建優勢轉化為項目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創設航母黨委,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把黨組織建在航母工程項目上,就是要用一面黨旗、一本黨章,把工程現場廣大黨員組織起來,團結帶領工程現場廣大參研參試人員,形成更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航母黨委書記、大船集團黨委主要負責人感言,“成立航母黨委,正是破解黨建難題,把黨建落實到國家重大工程上的一次探索。”
2017年4月25日,中國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前一天,航母黨委正式成立。
一面黨旗、一本黨章,凝聚五湖四海黨員
早在國産航母前,中船重工就探索過把黨組織建在重大工程項目上,2011年“遼寧艦”試航前曾成立臨時黨委。但由於臨時黨委當時僅在“遼寧艦”首航試驗前成立且僅由大船集團人員組成,沒有擴展到其他參研參試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發揮存在一定局限,臨時黨委的影響力也有限。
這一次,要在國産航母工程設立黨組織,實現全體參建黨員全覆蓋,並開展有力的黨建工作,就必須進行更全面的制度、路徑和方法創新。為此,中船重工黨組大膽探索,從頂層設計上突破固有格局,實現了基層黨建的“三個創新”。
制度創新——跨地區跨行業跨企業性質組建黨組織。
航母黨委設在航母建造及試驗現場,黨委成員由各主要參研參試單位的黨員領導組成。航母黨委吸納了來自全國各地參研參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黨員,目前管理黨員人數達1101名。特別是,航母黨委摸清了參與施工建造的外協隊伍黨員數量,梳理外協黨員的黨組織關係,將有條件的外協單位黨組織納入基層黨建管理體系當中,指導他們開展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