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林場在石頭縫裏成長起來的森林-鞠傳江攝影

在山東魯中山區有一座山叫原山,它東西綿延近百公里,方圓150多平方公里,成為淄博市的一道生態屏障,源自原山的孝婦河蜿蜒曲折130多公里進入渤海,滋養著淄博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1957年,為綠化荒山國家在這裡設立了原山林場,經過60年的打拼,原山人硬是將這裡裸露的群山披上了綠裝,森林覆蓋率從不足2%增長到94.4%。在原山林場領頭人孫建博的帶領下,如今的原山也由青山綠水變成了金山銀山。

奮鬥60年打造“城市綠肺”

冬日清晨6點多鐘,記者穿行在原山密林中的羊腸小道上,林中小路是被雨水沖刷出來的石板路,幾十年前栽下的側柏、刺槐幼苗如今已經變成了茂密的森林,可是山上的土層很淺。許多樹根裸露在不足10釐米的土層上面,縱橫交錯然後扎進石頭縫中。風穿過樹林發出呼呼的響聲,樹林深處不時傳來各種鳥兒悅耳的叫聲。晨練的老人們則用高亢的“啊——喲——哦——”相互招呼著,在密林深谷中久久回蕩。登上山頂的望海樓,只見群山起伏,無邊的森林被霞光染成金色。

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連草都長不大的石漠化的荒山!

  曾經的石漠化荒山變成了綠色森林-鞠傳江攝影

原山山脈大多是石灰岩地質地貌,山坡陡峭,溝谷幽深。當年這裡地表多數裸露岩石,怪石突兀,植被稀疏,生態脆弱,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這種“石漠化”現象被比喻為“山嶺癌症”,因為石漠化荒坡土壤退化、貯水能力弱、岩層漏水性強,如果不加強治理就會陷入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的惡性迴圈。原山育林人在這惡劣的環境中造林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辛勞!然而,幾十年來,原山人在這裡造一片,護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當年百人傳水澆樹苗的場面

就在我的腳下,1960年林場職工們為了戰勝持續的乾旱保住幼小的樹苗,在這陡峭的山坡上連續三天三夜用百人傳水的方式為樹苗澆水,保住了樹苗。

74歲的第一代原山林場職工段新安,17歲來到原山林場。走在密林深處老人分外自豪。在一座山上的小石屋前老人為記者講述著當年冒雨在山上植樹的故事。

“當年這裡二十幾個山頭到處是裸露的石頭,沒有土,沒有水,澆樹要從山下的水庫中用馬車拉然後人挑水上山。這些樹就是我們當年栽下的小苗呀。當年我還是20歲的小夥子,下雨天,別人往家裏跑,我們往山上跑,左肩扛著镢頭、右肩扛著樹苗上山,在這裡的石頭縫中挖坑、填土、澆水。汗水、雨水順著褲腿一起往下淌,餓了吃煎餅,渴了喝涼水。雨下大了,就跑到這些小石屋裏避雨。那時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多栽樹,讓大山早點綠起來!”

他深情地回憶起自己一位叫史秀芬18歲的工友,在冒雨植樹中因為山洪暴發,被洪水沖走,為綠化荒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粗粗算起來,第一代林場人每人植樹超過10萬棵。在這裡,有不少家庭兩代、甚至三代人都是原山育林人、護林人!

原山林場人一代代傳承著百人傳水、石縫栽苗的艱苦奮鬥精神。他們用青春,用生命,用雙手,用汗水讓大山從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在大山上建立了一座綠色的豐碑!

原山育林人經過長期摸索,發現側柏這種樹對改造石漠化特別有效,從最初的只有不足10%的成活率到目前的90%以上的成活率。與其他樹種不同,側柏在夏天雨季種植,原山人探索出一套從育苗到育林、護林的經驗,這套辦法目前已經在全國林業系統推廣。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