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肩負向世界傳播黨的十九大精神重任的外宣工作者,中央編譯局十九大文件編譯組接受中國網《中外觀》專訪,講述他們眼中的“黨的十九大”和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副組長、日文組組長 卿學民
中央編譯局十九大文件編譯組的工作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是“傳出去”。黨代會以及全國兩會是黨和國家最高層面、最重要的會議,會議作出新的決策、新的部署。中央編譯局相關文件編譯組就如同“橋梁”,把這些資訊及時傳遞給全世界。
二是“傳準確”。重要的大型會議吸引了大量外國媒體來採訪,但每個國家媒體的立場或者關注點不一樣,可能在報道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準確、不完整的地方。中央編譯局相關文件翻譯組可以將資訊完整準確地傳遞出去。
十九大文件翻譯工作有兩個新的特點:一是增加了三個語種,原來是英、法、西、俄、日、德、阿七個語種,此次增加了寮國、越南、葡萄牙語。二是增加了外國專家參與翻譯工作,通過外國專家的參與,整個文件翻譯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西文組組長 杜雪峰
在進行十九大報告西文版翻譯的過程中,令杜雪峰印象最深刻的是翻譯“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外國專家看了以後説,在西班牙形容團結緊密的時候不説石榴,要説像鳳梨一樣。
外國專家還給編譯組看了許多外文的例子。比如形容一個家庭其樂融融,就像一個鳳梨。這個問題令整個編譯組感到猶豫,但最後還是堅持用了石榴。杜雪峰説,這是中國的話語體系,要傳播的是中國的文化理念。
最後,西文組將“籽”翻譯成了“一粒一粒”的“粒”,就是一個石榴裏面的顆粒緊密團結。外國專家也很滿意,認為能夠很形象地表達出來。所以,即使是很簡單的詞,也需要經過反覆溝通才能達到最後“雙贏”的效果。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英文組組長王麗麗
中外文化差異巨大,在翻譯的時候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述中國故事。比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要推動國際治理體系的變革,“變革”有很多翻譯法,包括reform、change、transition、shift等等,最後編譯組選擇了“evolution”,表示這個體系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往前演化。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阿文組組長霍娜
事實上,新時代對外宣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更加融通中外的新範疇、新概念、新表述。應當用外國受眾聽得懂、能夠理解的理念來講述中國故事,也就是讓中國的外宣從講道理到講故事,最後發展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從人的角度講,應該具有跨文化的意識,在政治話語體系建設當中需要一大批了解中國國情、熟悉中國大政方針、立足於國際視野、熟悉掌握外文的外宣工作者。從傳播手段方面來講,應該更加多樣化。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日文組成員 謝海靜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後,謝海靜仍然一直在對報告的日文版做修訂。她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等新思想、新表述會影響到中國今後的發展,所以一定要準確翻譯,並希望能夠形成固定用法。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法文組組長 劉冰
準確地把譯文傳達給國外受眾,同時又兼顧他們的語言體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所以,應當儘量兼顧兩者,當出現矛盾的時候,儘管是跟外國專家合作,但最終還得是中方專家來敲定。不能因為片面地考慮國外受眾的接受度來曲解或不準確地翻譯政治概念。中央文獻翻譯就是要保證政治正確性。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俄文組組長 肖德強
令肖德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參加十九大報告俄文版翻譯工作的外國專家鳳玲女士,在參加翻譯工作的第一天,她就被報告所吸引而兩頓沒吃飯。
“第一天中午,我安排人去叫她吃飯,怕她忘了時間。她就説這個報告寫得非常好,想多工作一段時間。到了晚上的時候,我又去叫她,她還是這麼跟我説,並且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多。”
肖德強認為,一方面外國專家確實認為報告寫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他們也感覺能夠參加這項工作是非常自豪的事情。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阿文組成員 羅瑩
今年剛研究生畢業,就參加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九大文件翻譯工作的羅瑩告訴記者,自己感到非常榮幸,也很有成就感,“我相信對於每一個外語學習者而言,黨代會的文件翻譯工作都是一份神聖的工作。當我捧著剛剛從印表機裏出來、帶著溫度的送印稿時,瞬間就熱淚盈眶,因為這是我們阿文組十幾位專家整整一個月的努力,經過無數次頭腦風暴,最後得出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羅瑩希望將來能夠發揮所長,為國家的外宣事業、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建設付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