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感石沒羽

豈雲憚險艱

他們,操控著價值上億的儀器,隨北斗的時間節點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

隨著我國航太事業進入發展黃金期,北斗系統進入快速組網階段,這幾年的航太發射密度逐步加大,“北斗人”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也隨之加大。

朱位告訴記者,以前是兩年就專做一顆星,現在是4年之內把18顆星都得幹完。實際上,他們每個人手頭負責的並不僅僅是即將發射的兩顆衛星,而往往是發射場有兩顆,廠房裏還有兩顆,另外還有兩顆星得操心著。在北斗三號剛剛發射成功的第二天,朱位已經收拾好行裝,從發射場趕回北京,因為“家裏”還有幾顆星要“陪”。

“白加黑”“六加一”……航太前輩們的“加班傳統”也在這些“80後”身上延續著。

拿這次發射的兩顆北斗三號衛星來説,今年春節期間做熱試驗,勞動節做出廠測試,國慶節進發射場待命……對這些“北斗人”來説,早已沒有了節假日的概念,一個個的時間節點,是北斗的節奏,也是他們生活的節奏。“和朋友聚會、和家人旅行,包括和男朋友結婚,都得先看看北斗的進度計劃。”徐微微説。

壓力不僅僅來自工作強度。“老師傅會跟我們説,你們這是手托上億資産!”陳昊説,衛星上的一台單機設備,很可能花了一個億的研究費用,這對總裝操作崗位技能水準提出了很高要求。

北斗三號衛星內部小小的2立方米空間裏,安放著160多臺精密設備,設備之間空隙也就十幾毫米。這就要求徐微微們得特別膽大心細。細細的導線,手一抖,兩根導線就焊不到一塊兒;還得保證不碰到旁邊近在咫尺的其他設備,不能把多餘物掉到衛星艙裏……

對一顆衛星來説,衛星方案的最終敲定可能是漫長的,但發射的時間點卻是確定的。比如,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北斗三號首發兩顆衛星要在2017年發射,那時候,衛星最終的方案還在完善中。

“計劃和節點一旦確定便不能更改。”陳昊告訴記者,整星出廠的大節點定了後,再倒推分解到每個月、每一天。在完成這些節點前,大家的壓力都非常大,自己的環節完不成,就會影響到後續環節甚至發射任務。

朱位仍對2013年設計衛星的經歷印象深刻。第二天是一個重要方案文件評審的節點,三人小團隊就在準備開評審會的會議室隔壁通宵趕工,到淩晨四點多總算定稿完畢,離評審會開始時間已然不多,大家就披著大衣、枕著文件在會議桌上睡了一會。突然感覺身下震動,“地震了?”猛然驚醒,原來是保潔阿姨在擦桌收拾……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