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北斗的“八零後”(守望·特別策劃)
編者的話
隨著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一箭雙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啟全球組網的新航程。
沙場,引領三軍列陣米秒不差;南海,俯瞰海域島礁守護漁民;災區,及時送出訊息字字千金……遙望星空,北斗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張耀眼“國家名片”;這張名片後面,我們看到了一群生機勃勃的“80後”:這群來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的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僅36歲,66%是“80後”,多數都經歷了數次北斗導航研製和發射任務,成長為團隊的中堅力量;其中更有30%的“85後”,作為新生力量,在急難險重任務來臨時,次次衝在前面。
他們是新一代“北斗人”,放飛“北斗”,也放飛了他們的青春和激情。
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他們,進入航太領域最長的近10年,最短的6年多,共有一個稱號即“北斗人”
並不算大的辦公室,方方正正的格子間,不時傳來的鍵盤敲擊聲……初見朱位時,他正坐在工位上,盯著螢幕,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他專注的臉上。若不是螢幕上隨著他滑鼠點擊來回翻轉的衛星結構三維圖,很難想像,那正于太空翱翔、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粉絲”的北斗衛星的雛形,竟是來自這個和普通白領辦公室別無二致的小小格子間。
“衛星的物理部分,根據需求確定哪種平臺、規劃整體佈局以及實施流程的設計,都是我們崗位的職責所在。”作為北斗三號衛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剛剛三十齣頭的朱位,有著和年齡不太相符的淡定從容。
談及這份在很多人眼中“高大上”的工作,朱位説,這更像是一種對“新生兒”的孕育和陪伴——看著衛星的模樣在螢幕中一點點生成、完善;陪著它經歷熱試驗、力學試驗等一系列“挑戰”;再到最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看著它搭乘火箭穿過蒼穹,時刻不離。
設計完成後的衛星將進入總體裝配環節後,由星船總體裝配中級技師徐微微所在的崗位接棒。
1987年出生的徐微微是個身材苗條的北京姑娘,很難想像她的工作內容是給衛星鋪電纜、焊電線、安設備……在“十萬級凈化”的總裝測試大廳裏,穿著防靜電服、戴著工作帽,她常常是貓著腰一幹就是一個多小時。
在電測間裏,電測指揮朱琳和閆旭正在忙碌。在這狹小的空間裏,在成排的電腦和電纜之間,他們緊盯著螢幕,髮指令、判讀數據、實時監控衛星狀態……電測,是北斗衛星發射前的最後一環。
“就好比電視機組裝完之後,怎麼知道它的性能是好的?就要過個電看一下,看看是否能接收到節目、畫面清不清晰。”閆旭打了個比方。
但實際上,衛星的測試要比普通産品複雜得多。以北斗衛星為例,上萬條指令和上萬個參數都需要覆蓋測試,況且為了暴露設備的製造錯誤和生産缺陷,還要經歷常規環境和試驗環境——從去年北斗三號的首發兩顆星開始電測直到發射,整星電測上千小時,這對於長期在軌任務衛星來説也算長的。
綜合計劃調度陳昊和朱位年齡一樣大,他的工作既包括人手的調度,也包括設備資源的調配。他像北斗衛星的“管家”,但這個管家不好當,“就是逼著自己掌握進度,還要保證品質,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都説調度的情商、智商要高,但陳昊卻自嘲説主要是得“臉皮厚”——同事們最“煩”的便是接到調度的電話,因為那很可能意味著晚上又要加班。“下班後、節假日,我都幹過把人‘抓’過來加班的事兒。”説話時,陳昊還是會不停地看手機,“就怕錯過,有時夜裏醒來也會看一眼有沒有資訊。”
這幾個年輕人,進入航太領域最長的近10年,最短的也有6年多,他們一直在北斗的崗位上,可以説是離北斗衛星最近、和北斗衛星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