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牛鼻”破難題
——從藤縣石塘村“三變”看我區産業扶貧
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習近平
“産業扶貧這步‘棋’走對了,村委變得充滿活力,村集體經濟變強了,群眾變富裕了。”派駐藤縣塘步鎮石塘村第一書記劉玉磊向記者談到該村的“三變”時説道。
石塘村是革命老區,屬於自治區級“十三五”貧困村。經過近兩年的産業扶貧,如今,這個村成為今年全區脫貧摘帽的一個典型。全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比2015年翻了3倍多,村集體固定資産增加100多萬元。
産業是脫貧的關鍵。“十三五”以來,我區脫貧攻堅更加注重強化政策引領,科學規劃,推進特色優勢主導産業遴選培育,全區105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均確定了2-5個特色主導産業,為強基層、增加農民收入、發展村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
村委變強,群眾脫貧有“主心骨”
“剛剛駐村時,自己真的有點心灰意冷。”劉玉磊告訴記者,石塘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落,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村民種植水稻、黑皮冬瓜、甘蔗,種植收入越來越少,水田山地日漸荒蕪;村裏人心渙散,村幹部説話沒人聽,想為村裏辦點實事沒人響應。2015年,該村貧困發生率為6.4%,每人平均純收入2600多元,村集體經濟更是“空空如也”。
“幫錢幫物不如幫建一個好支部”。石塘村通過吸收兩名有大專學歷願意幹事的優秀青年黨員進班子,優化了班子結構,增強了村委的凝聚力。新村委班子有新氣象:村幹部主動為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出謀獻策,自覺與群眾溝通,傾聽意見和建議。
在與群眾談心過程中,村幹了解到村裏很多在外創業搞得風生水起的能人,卻對回村創業缺乏熱情。原因是一些鄰里擔心把地包給他們自己沒有好處。2015年底,村幹部和返村能人座談時,既表達了村委的誠意,也表示幫助做通群眾工作。
村幹部首先動員一些和村裏沒有利益瓜葛的能人出面做通工作,慢慢地把局面打開,後再去做其他村民的工作。逐漸地,創業能人創業激情高漲。
在能人的帶動下,一些鄰里看到養蛇非常賺錢,也紛紛提出加入。村委抓住時機既幫忙貸款,又幫助協調場地。村裏一家養蛇場産業規模用一年多時間從1萬條擴大到10萬條,效益非常可觀,村裏還成立了兩個養蛇合作社,年銷售收入超過兩千萬元。
村裏有個叫李敏的青年,去年開始回鄉創業,養牛規模從幾頭到上百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10戶發展致富,年銷售收入超過50萬元。還有一個叫歐陽的年輕人,去年回鄉創業,現在發展水生植物,不但改變了村容村貌,變成了花海之鄉,而且年創造效益50余萬元。
據了解,“十三五”脫貧攻堅以來,我區共安排9102個單位定點幫扶5000個貧困村,且5000個貧困村全部從定點單位派駐第一書記,實現第一書記幫扶貧困村全覆蓋,他們大都已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