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國土是我們神聖的使命”

—來自山南市錯那縣勒布溝固邊富民的報道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強不息,人生的價值在於擔當奉獻。在西藏,總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令人感動——

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全鄉132人,對於人口將近14億的祖國而言再微小不過。但對祖國來説,這個鄉無疑是重要的,它南與印度接壤,西與不丹毗鄰,是我區重要的邊境鄉(鎮)之一。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多年來,勒門巴民族鄉的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數十年如一日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把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藏重要戰略思想和吳英傑書記“屯兵與安民並舉、固邊與興邊並重”固邊富民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構築了“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産是執勤、放牧是巡邏、處處是防範”的銅墻鐵壁,確保了邊境地區的穩定。

堅守:是責任,是勇敢的擔當

17歲開始作為嚮導,跟著邊境站的解放軍戰士巡邏,守邊護邊。

如今,31年過去了,縈繞在格桑旦增耳邊的依然是父親當年的囑託和教導:“咱們的分界點一定要記住,國家的領土千萬要守住。”

“守土固邊,邊民天生與守邊相連;這是邊民的責任,也是我們應有的擔當。”格桑旦增的話語雖然樸實,但卻透著豪邁。

沒有才會渴望,失去才會珍惜。作為曾經的農奴,格桑旦增的父親次旦增吃夠了舊西藏自己沒有土地給領主當牛做馬的苦。他總是這樣教育子女:“是共産黨讓我們翻身做了主人,是共産黨給我們分了土地。做人要知道感恩,黨的恩情永遠不能忘。”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時,次旦增自告奮勇為解放軍擔當嚮導,保家衛國。由於一貫表現突出,1963年組織上推薦他擔任了勒門巴民族鄉的文秘。

隨後,次旦增196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70年擔任了勒門巴民族鄉黨支部書記。

在父親的影響下,格桑旦增的哥哥隨後也成長為村幹部。但在一次去錯那縣開會的途中不幸遭遇車禍,英年早逝。

勒門巴民族鄉,地處喜馬拉雅山谷深處。車出錯那縣城,翻過海拔4550米的波拉山頂,便是連續急促的彎道下坡,一直要下到海拔2000多米處。彎道密得讓人透不過氣,感覺隨時都有兩車對撞的危險;坡陡得讓人不敢直視車外,仿佛總有掉入谷底的可能。

“現在好多了,都是柏油馬路。過去全是土路,路比現在的窄,坡比現在的陡,彎道比現在的急。”格桑旦增介紹説。

“條件這麼艱苦,為什麼不離開?”記者問。

“我們走了,國土誰來守?”格桑旦增回答説。

哥哥犧牲後,格桑旦增接過了守邊護邊的“大旗”。在他的帶領下,勒門巴民族鄉16歲以上、65歲以下的男子紛紛加入到巡山隊伍中來。不僅本地人如此,從外地搬遷到這裡的群眾也是如此。

羅布次仁1991年從錯那縣覺拉鄉覺拉村務工來到這裡後,就在這裡定居了下來。如今,他已是勒門巴民族鄉聯防隊隊長、勒村村委會主任。

“沒人要求你去。但看大家這麼積極,我們這些‘外地人’也被感染了。”回想當初第一次要求參加巡山時的情景,羅布次仁告訴記者,他被格桑旦增拒絕了,理由是:這是我們本地人的事。

直到後來,他與當地門巴族姑娘卓嘎拉姆結婚後,才被允許加入到隊伍中來。

結婚後,格桑旦增主動對我説,“你現在是勒村的一員了,就要擔負起守邊的責任,咱們的分界點一定要記住,國家的領土千萬要守住。”如今,羅布次仁仍為能夠成為勒村的一員而自豪。

“咱們的分界點千萬要記住,國家的領土千萬要守住。”當地幹部群眾正是以這樣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履行”邊民的“義務”:放牧到哪,巡邏就到哪,並且不斷在延伸。

為了鼓勵當地群眾的積極性,勒門巴民族鄉黨總支在群眾放牧點建立了臨時黨支部,構建了邊境黨建長廊。

“群眾那麼優秀,我們怎麼能落後?我們一定把這種精神發揚好、傳承好,團結帶領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守護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面對記者,勒門巴民族鄉黨總支書記李佳如是説。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