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重慶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造林86萬餘畝

11月1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2013-2016年我市投入近1.8億元,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造林86.48萬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市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是全國8個石漠化嚴重發生地區之一,岩溶地區土地面積約為4908萬畝,佔了全市國土面積的39.7%,且主要分佈在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嚴重威脅長江生態安全和三峽水庫的正常運作,也是岩溶地區貧困之源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正因如此,石漠化治理一直是林業生態建設的重頭戲,市林業局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條治山與興林、增綠與增收雙贏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修復生態,提高石漠化區域的保水固土能力;二是利用廣闊的石漠化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實現生態經濟産業化、産業經濟生態化;三是研究探索了容器苗、切根苗等石漠化防治造林技術,不斷提高石漠化地區林業生態治理的科技含量。

這些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市林業局數據顯示,全市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累計減少土壤侵蝕量460萬噸,涵養水源5700萬噸,增加林草生物量49萬噸,固定二氧化碳409萬噸,釋放氧氣39萬噸,岩溶區生態面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提高。

該負責人表示,今年國家下達我市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治理資金1億元,將治理岩溶面積400平方公里,其中林業建設項目14.3萬畝,各區縣正在組織實施造林工程。下一步,市林業局將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造林補貼等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在石漠化地區因地制宜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積極推進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

記者手記>>>

治理石漠化須久久為功、標本兼治

對於生活在城市裏的人來説,石漠化或許是旅程中的一段風景,併為它的奇形怪狀感嘆不已。但對視土地為命根子的農民來説,石漠化則是一場悄無聲息地侵襲著他們生活的噩夢,影響和制約著農村的生産發展,農民的生活富裕。

形成石漠化的原因除了自然條件先天不足外,人類不合理的開發也是“雪上加霜”。過度的人口膨脹使人們不得不上山開荒,毀林種糧,形成“人增、耕進、林退、水土流失、石漠化、貧困”的怪圈。

但是,石漠化並非無藥可救,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興修水保工程等措施,大石山完全可以重現生機。

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喀斯特地區的土壤非常薄,而形成1釐米的土壤需要2500年到7500年。正因為這樣,治理石漠化更須潛心靜氣、久久為功。

而一手抓治理、一手抓預防,標本兼治,這才是給“土地癌症”開出的最好藥方。在治理同時,要重視預防,尤其是在石漠化發生的潛在地區和石漠化的初期地區,要改變不利於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的生産生活方式,通過農村人力資源培訓、土地流轉等方法,促使石漠化地區的人口有序流轉,減輕生態環境承載力,以此防止、延緩石漠化的發生。

十九大報告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了突出位置。我們相信,只要各級各部門乃至最基層的老百姓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被稱為“土地癌症”的石漠化終將被攻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