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有著“木偶之鄉”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揚州杖頭木偶戲源遠流長,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盛譽,更是培養出顏育、華美霞、殷大寧等非遺傳承人。近日,記者來到揚州木偶劇團,尋找、探訪杖頭木偶戲。

  走進揚州木偶劇團,便能看見兩邊陳列的木偶

不起眼的地點,蜚聲遠揚的劇團

9月30日,記者在揚州市維揚路上一個偏僻的小樓上,見到了木偶戲團團長戴榮華。“我們這不大好找吧,大路還得拐個彎兒進巷子裏。”剛一見面,戴團長便用調侃的方式打開了話匣子。“揚州木偶戲團就像這個藏于巷尾的小樓一般,有著厚重的歷史,但又酒香不怕巷子深,聞名中外。”戴團長告訴記者,早在1956年,揚州木偶劇團的前身——泰興京劇木偶劇團合併了當地一些民間木偶戲團後,正式成立,並在製作工藝與表演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便是現代揚州杖頭木偶戲的源頭。”

1973年7月,泰興木偶劇團上調成為揚州地區木偶劇團。1983年4月,更名為揚州木偶劇團,並搬遷至揚州。在這段時間裏,劇團不僅對杖頭木偶的製作工藝進行了改良,用泥塑造型塑造角色,還為主角木偶裝配了活眼、活嘴,既方便操作又活靈活現。在這期間裏,揚州木偶團接連創作上演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海防前哨》《嫦娥奔月》《紅燈記》等一系列精品劇目,不僅受到各地觀眾的追捧,有的劇目更是流傳至今仍在上演。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杖頭木偶戲在遇到發展困惑的同時,也迎來了改革發展的良機。“傳統的杖頭木偶戲以京劇形式為主,為了讓更多人接受,1981年創作演出的大型木偶戲《嫦娥奔月》一改京劇當家的模式,將京劇與歌劇融合,立刻吸引了大批觀眾。”戴團長告訴記者,《嫦娥奔月》上演當年,便獲得全國木偶皮影戲觀摩演出獎,得到了木偶屆專家以及觀眾的一致認同,被譽為揚州杖頭木偶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即便到了現在,這部劇都不顯得落伍,並且在國內乃至世界範圍都上演了很多次。”

在木偶劇最受歡迎的兒童群體裏,劇團更是接連創作表演了多個劇目。兒童神話木偶劇《瓊花仙子》、卡通兒童木偶劇《三個和尚新傳》、童話人偶劇《白雪公主》等多個劇目贏得了市場的同時也獲得了觀眾。可以説,這些劇不僅在劇目題材上進行了創新,個性鮮明表演獨特,更在表演形式上進行了突破,人與偶的配合,可謂天成。

好的表演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早在1984年,揚州木偶劇團便出訪國外,在日本表演的短短兩個月裏,創下了連演52場的記錄,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萬人空巷般的追捧。在受到日本地方的承認和歡迎後,1990年至1995年之間,中日合作辦戲,雙方共同打造的《三國志》在日本連續公演了6年之久。“十多年來,揚州杖頭木偶藝術的足跡遍佈南美、歐洲以及亞洲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和認可。可以説,揚州杖頭木偶將中國藝術帶向了世界,更成為了中國與世界的瑰寶。”戴團長説。

對於未來,戴團長表示,劇團可能會多向兒童劇、人偶劇方向發展,並將更多好劇精品劇帶給世界。“畢竟時代在變化,那麼多的藝術與娛樂方式供人們選擇,我們必須要找到自己的路子,將更多的精彩和經典奉獻給世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