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這座舊稱為沔陽的“漢江明珠”,以傳統美食“沔陽三蒸”而聞名荊楚大地。沔在古代就是漢江的代稱。漢江穿仙桃而過澤被兩岸,與當地豐沛的雨水和溫和的氣候共同孕育出江漢平原這片“魚米之鄉”。
沔陽三蒸博物館是湖北第一家飲食文化博物館。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張潼 攝
一方水土一方人,這片被上天眷顧的土地所産的秈米,不僅養活了沿岸的人民,更成為“沔陽三蒸”的點睛之筆。所謂的“蒸”即為“粉蒸”,粉則是用當地出産的秈米精磨而成的米粉。這種秈米磨成的粉疏鬆適度,不黏不散,用其包裹食材,既能吸收食材的多餘水分,又能保持綿糯口感。
“一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是江漢平原人民飲食的完美寫照,豐富的物産意味著豐富的食材。沔陽三蒸雖然以粉蒸肉、粉蒸魚、粉蒸青菜為分類,但細分到每類,已經發展到“無所不蒸”的特點。
正在講解沔陽三蒸做法的李和鳴是沔陽三蒸代表性傳承人,從事沔陽三蒸烹飪已40年有餘。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中國青年網記者走進沔陽三蒸博物館時,沔陽三蒸的代表性傳承人李和鳴正在演示沔陽三蒸的經典做法。這位頭頂“中國烹飪大師”“仙桃市烹飪協會會長”等眾多頭銜的傳承人,做“沔陽三蒸”已經40餘年。
一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被置於砧板上,李和鳴手起刀落間,五花肉已被切為薄厚均勻的肉片,隨後的調味、上粉、入籠一氣呵成。看似簡單易學,其實,從選材到調味、上粉各有乾坤。
沔陽三蒸以“粉蒸”為特點,主要分為三類,水産類、禽畜類、蔬菜類,代表品種有粉蒸肉、粉蒸魚和粉蒸蔬菜。圖為沔陽三蒸代表性傳承人李和鳴將上好粉的五花肉擺放在籠屜中。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張潼攝
李和鳴介紹到,蒸菜的調味根據不同食材的特點,一般採用淋、醮、拌、燴等方式為主。其中,淋、醮多用於肉類原料。而上粉則更加講究。蒸禽畜類要用五香熟米粉,即將秈米洗凈控幹,與八角、丁香入炒鍋共同翻炒,待秈米微黃後盛出,再磨成魚籽大小的粉粒。蔬菜類、水産類則要用比五香熟米粉更細膩的生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