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三:創新融入

9月22日晚,觀看莆仙戲演出的莆田市民。

  9月22日晚,觀看莆仙戲演出的莆田市民。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不僅需要其接續民族傳統,承載精神層面的內容,而且需要在融入當代生活、融入社會發展上進行創新。而這一點,在上述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中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莆仙戲的創新和對當下的融入表現最為直觀。9月22日晚,在莆田市區的一處戲園裏,觀看莆仙戲的群眾將戲臺圍得水泄不通。

莆田市文廣新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地方政府從莆仙戲搶救保護和理論研究、優秀作品創作生産、院團發展、人才培養等7個方面,提升莆仙戲傳承保護和發展水準。目前莆田全市共有120多個莆仙戲民營劇團,演職人員3500多人,年演出量在鄉村巡演6萬多場次,吸引觀眾3000多萬人次,年産值超3億元。近幾年,優秀劇目還多次出訪海外,所到之處無不大受歡迎。

“莆田工”工藝自成一格,以精到的“斧頭功”打坯、定型,工具與刀法相輔相成,堪稱一絕。目前,莆田木雕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年創産值近60億元,産品遠銷東南亞、歐美各國臺港澳地區及國內各地,現有3萬多名雕刻藝人。

林建軍同樣意識到木雕工藝創新的重要性。在致力於精微木雕的同時,他在作品內容方面還積極嘗試文房雅器、挂飾、把玩件、等多種體裁,試圖為藝術愛好者提供更全面的選擇。他自己的工作室甚至採用O2O經營模式,還利用最新的VR技術把産品搬上螢幕。據介紹,目前,莆田木雕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年創産值近60億元,擁有3萬多名雕刻藝人。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