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圖》局部。中國青年網記者 周學磊 攝

莆田木雕,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其發端為寺廟古建雕飾和佛教、媽祖造像,猶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三重透雕等傳統工藝聞名於世。“莆田工”工藝自成一格,以精到的“斧頭功”打坯、定型,工具與刀法相輔相成,匠心獨運,堪稱一絕。

  莆仙戲演出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 周學磊 攝

莆仙戲,現存的中國最古老而又獨特的地方劇種之一,素有“宋元南戲活化石”“南戲遺響”之美譽。它源於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閃光于現代, 2006年,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莆仙戲保留了大量早期南戲音樂的原始形態,是唐大曲、唐宋詞曲、里巷歌謠等各種音樂融合演變而成,其音樂唱腔風格獨特。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其生、旦、靚粧(凈)、末、醜、貼、外等七個行當,素有“奇、古、特”之美譽。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老舍先生曾以“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詩句盛讚莆仙戲。

  竹刻作品。中國青年網記者 周學磊 攝

留青竹刻,是利用薄似紙張的竹皮不同層次顏色表面,融雕刻書畫、詩文、印章、造型于一體的工藝品。福建興化竹刻宋明時期就形成了流派。清乾隆中期,劉氏入閩第36代孫劉材成創辦竹木雕刻作坊,演繹竹子深雕、淺浮雕、鏤空積留青等技藝。劉氏竹刻大膽嘗試不同材料幾十種刻法,並將筆墨意韻的乾濕濃淡應用於刀法之中,形成獨特風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