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木雕隨身佛。中國青年網記者 周學磊 攝

莆田,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譽稱,悠久的歷史孕育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産。這裡是著名的“田徑之鄉”、“戲劇之鄉”、“民間音樂之鄉”、“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木雕之城”。

9月21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福建行開啟莆田之旅,走近並探尋莆田“非遺”項目,聽南戲遺響,看木雕絕藝,領略中國工匠技藝之美。

據介紹,莆田擁有一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媽祖祭典》、《莆仙戲》、《莆田木雕》、《楓亭元宵遊燈習俗》和《莆田九鯉燈舞》等1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4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共有9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5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14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莆田“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莆田木雕、留青竹刻、錯金銀工藝與莆田戲等。這些技藝承載著莆仙大地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見證著莆仙文化的歷史變遷,是數千年華夏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鑲玉錯金銀作品。中國青年網記者 周學磊 攝

錯金銀工藝中國古代金屬裝飾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我國青銅時代的一項精細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主要用在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青銅器物件上作為裝飾圖案。它是源自於繪畫的靈感,以青銅作為基本背景,以金銀體代替畫料,從而實現在青銅器物上“繪”出精美華麗的圖案效果。

錯金銀工藝以美玉為基體,採用金銀絲(片)製成紋式及圖案,通過鋸割、開槽、拔絲、壓絲(片)、鏨花、鑲嵌及鏡面等工藝手法,使金絲(片)與基體完美融合在一起,達到嚴絲合縫、渾然天成,從而實現以金體作為繪畫效果的鑲嵌技藝。

1   2